正文 第5章 當前經濟學理論的現狀和危機(2)(1 / 3)

要使企業在做技術和產業選擇時都能夠作出正確的反應,需要有一個能夠充分反映各種生產要素相對稀缺程度的價格結構,即在勞動力相對豐富的條件下,勞動力價格應該相對便宜;反之,當資本變得相對豐裕時,資本的價格就相對便宜。因此,價格體係成為市場經濟的核心。價格體係是用來解決資源配置問題的一個極其絕妙和複雜的設計。價格體係涉及億萬人活動的合作和他們對瞬息萬變的情況做出的及時調整,它不是從來就有的,是人類經濟發展的曆史產物。弗裏德曼在《價格理論》中強調,“人們對世界的漫不經心的觀察往往導致了對問題複雜性和對解決這些問題的價格的複雜性估計不足,這是因為,在價格體係運行的範圍內,我們很難意識到它的活動。隻有當某些事情出了差錯時,我們才注意到它的複雜性”。哈耶克在《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指出,“價格體係正是人類偶然發現的,未經理解而學會利用的體係(雖然人類遠非已經學會充分地利用它)。通過價格體係的作用。不但勞動分工成為可能,而且也有可能在平均分配知識基礎上協調地利用資源”。

在資源配置的效率上,價格體係是較為成功的。價格作為路標,指示出哪裏最需要資源。一個例子是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石油危機。20世紀70年代原油價格的突然上漲。使得人們開始節省石油,尋求可替代能源,於是又導致了石油價格在加世紀80年代的下降。

哈耶克認為,主要倒不是說通過市場機製可以實現最優狀態,而是說人的內部環境受到了限製,即人的計算能力是有限度的。在他1945年發表的著名文章“社會中知識的應用”中,他生動地闡述了利用價格係統來解決資源配置這一問題,他寫道:“如果我們想理解價格係統的真正作用,就必須把它看做是交流信息的機製。關於這一係統的一樁最重要的事實是,它在運行時使用信息很儉省。換句話說,參與這一係統的個人隻需知道很少的東西便能采取正確的行動。隻有最要緊的信息才以縮略的形式通過一種符號加以傳遞,而且隻傳遞給有關的人。將價格機製描述為一種記錄變化的儀器或一種電信係統,這不僅僅是一種比喻。有了這種機製,個別生產者為了調整自己的行動以適應變化(他們對這種變化的了解也許永遠不會超出價格運動反映出的那麼一點東西),隻要觀察幾個指標的運動就行了,正如工程師觀察幾個儀表盤的幾根指針一樣。”

2.價格變動是靈活的嗎?

古典經濟理論“假設”了有彈性的勞動力市場,認為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即工資能夠隨時靈活地自動調節,新占典經濟理論承認短期內工資可能難以調節,但相信長期內工資可以自動調節以達到充分就業。兩種理論都認定經濟不可能出現長期大量失業。例如,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力市場假設是:雇傭一定數量勞動力所付工資的效用等於此種勞動力雇傭量的邊際負效用。在勞動力市場上,如果一批勞動力通過工會商定達不到規定的工資水平就不去上班,於是這一工資水平就造成了失業,而這種失業不屬於非自願失業,相反它是勞動力自己的集體選擇。然而,我們已談到,1929~1933年,美國經濟出現了大危機。20世紀30年代整個10年平均有18%,的勞動力失業,1933年高峰時失業率達到24.9%,人們在經濟危機中煎熬著,希望得到工作機會,根本不是自願失業。

新古典經濟學與現實具有很大的差距。市場經濟運行的現實是:市場交易經常是在偏離瓦爾拉斯均衡的價格水平上進行,各種經濟行為人所希望的供給量和需求量並不一定等於他們在相應時期實際進行的交易水平,經濟失衡可能長期存在,經濟運行一旦偏離充分就業水平往往在較長時間內不能恢複到這個理想的均衡狀態。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為此提供了最明確不過的例證。如果像新古典經濟學模型可預期那樣,經濟經常在充分就業水平上運行,隻有當預期的通貨膨脹率高於實際值時才有例外,那麼。怎麼會出現美國由1929年開始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的長時期嚴重失業和經濟衰退的現象呢?英國在兩次大戰之間的失業率從未降到10%以內。即使到現在,長期失業也一直困擾著歐洲。1973年後,失業在許多西歐國家迅速上升。例如在1965~1973年期間,意大利是5.8%,法國是2.3%,西德則低於1%,而1990~2000年歐洲三個國家(意大利、法國和德國)的失業率都在10%~12%之間。有工作意願也有工作能力的人長期找不到事做,這就顯示出整個市場製度存在著極嚴重的失靈,整個經濟係統處在一個失業的非均衡的狀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