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經濟結構迅速轉變。庫茲涅茨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布這兩個方麵對產業結構的變化做了詳細的分析。他指出,農業部門實現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農業勞動力在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隨著時間的推移,處於不斷下降之中。工業部門的國民收人的相對比重,大體上是上升的,而工業部門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服務部門勞動力的相對比重幾乎在所有國家都呈上升趨勢,但其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在美國,1870年全部勞動力的53%在農業部門,到1960年降到不足7%。在一個世紀中,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百分比減少了30到40個百分點。此外,生產單位的規模、企業組織形式、消費結構、國內外供應的相對份額也都發生了變化。
第四,與經濟結構密切相關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也發生了迅速變化。例如城市化、家庭規模的變化、現代觀念的傳播等等。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其他根本性變化也會產生:一家一戶作為生產單位的作用下降了,被那些比鄰而建的更為經濟、更大規模的企業所取代。結果是更多的人生活在城市裏,不再從事農耕,而是在工廠裏做工。隨著人們收人的提高和城市化的發生,家庭內部的行為也產生了變化:家庭再也不願多生多育,生育率開始下降。於是,現代經濟增長因生產和社會的有序化而發生了根本性的結構變化。
第五,由於技術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發達國家在19世紀末走向世界,拉開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序幕。
第六,現代經濟增長的擴散,盡管有擴散到世界範圍的傾向,但實際的擴散卻是有限的,隻局限於不到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範圍內。18世紀晚期,英國開始工業革命。19世紀中葉,歐洲和北美的其他國家開始了類似的轉變。在19世紀末,日本開始了工業化。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中斷了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並放慢了經濟進步向全球其他地區擴展的步伐。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削弱了歐洲殖民主義的力量,並為大量新興獨立國家工業化的全麵努力奠定了基礎。這樣,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它不是在世界上所有的地區於同一個時期開始,而是緩慢地跨越歐洲和北美。除了日本之外,直至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才在非歐地區發生。而在世界的某些地區,這一過程剛剛起步。在世界上已經取得和尚未取得持續增長的地區之闖,生活水平不可避免地出現差距。
上述6個特征是互相聯係的。在這些相互聯係的增長特征中有一個共同紐帶,即對技術創新的大規模應用,它構成現代經濟增長的許多特殊內容。
5.試問誰能富過三代?
世界經濟史表明,經濟增長對單個國家或地區來說,決非一帆風順,存在長期增長加速和減速的轉折點。經濟出現強有力的增長之後會出現停滯和下降,甚至下降到幾無所剩的地步。這就使得人們不禁對曆史攸關的經濟增長轉折點產生了濃厚興趣。
為什幺中國1978年後經濟增長速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而過去一百年中卻極為落後?為什麼非洲的許多國家幾百年經濟增長一直緩慢?為什麼阿根廷曾是一個富裕的國家,近五十年來經濟卻不斷下降,2001年因經濟衰退,不能償還到期國際債務而可能引發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農業革命是以中國、埃及、巴比倫和希臘等文明古國為先導的,為什麼隻有中國農業經濟僥幸延續?工業革命18世紀到19世紀初最初在英國興起,那時,英國收人水平遠在世界其他國家之上,維多利亞時代無比榮光,可與中國的大唐盛世媲美④【我曾在倫教的阿伯特—維多利亞博物館參觀,發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服飾華麗大方,與中國唐朝的壯麗服飾相當。服飾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一十時代的經濟繁榮。】,到19世紀後半葉,達到帝國興盛頂點的英國卻不得不將深入進行工業革命的領袖地位轉讓於遙遠的美洲前殖民地——美國。今天,以人均收人麵論,英國甚至已不在世界最富有的前10名國家之列,時至今日,這個日不落帝國雖有起色,但仍難以短期內重振昔日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