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當前經濟學理論的現狀和危機(7)(1 / 3)

創新的產業後果是對別的廠商的破壞。熊彼特說:“不要以為技術創新就好像是在公園裏散步,每個人都能高高興興;技術創新是一個很殘酷的過程,如果你成功了,你將毀掉別人的事業。”然而,熊彼特是從積極的角度看待這種破壞,發明了一個廣受歡迎的新概念,即“創造性的毀滅”。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將毀掉舊的工業,而讓新的工業有崛起的空間。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卻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是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他舉例說,有的“創造性的毀滅”影響如此深遠、廣泛。以至它們常常能創造出一個新的產業或者破壞一個現有的產業,如半導體產業的成長及其對真空管產業的破壞性作用。熊彼特借用生物學上的術語,把那種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地破壞舊的,不斷地創造新的結構”的這種過程,稱為“產業突變”。

一個企業家在創新之後,他所在的產業進入模仿階段。熊彼特假設,發明創造是先驅者的活動,領導者很少。而且很難。可追隨是很容易的,緊跟發職家後麵的是一大群熊彼特稱之為“模仿者”(imitators)的人。模仿活動導致投資熱潮。最初的模仿和改進會在行業中擴散,模仿企業大量的銀行借款,刺激大規模投資,引起經濟繁榮;隨後,創新推廣的過程也抹殺了優勢之差,競爭迫使價格降低到新的生產成本水平,創新利潤消失了,生產又按周定的線路環流。隨著贏利機會消失,利潤開始下降,投資也趨下降,經濟便轉入衰退。

就這樣,熊彼特用“創新—模仿—投資—利潤下降”四階段來說明宏觀經濟的發展和周期波動。他還根據各類創新對經濟發展影響的大小,綜合前人的觀點,提出存在著長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周期(朱格拉周期)和短周期(基欽周期)這樣三種經濟周期。熊彼特的“多層次”經濟周期理論,是綜合了前人的論點,再加上自己的見解而形成的,首次提出在資本主義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長、中、短“三種周期”的理論。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原始動力,是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其規律當然重要。熊彼特假設,由於“創新”或生產要素的“新組合”的出現,不是像人們按照“概率論的一般原理”所預料的那樣連續均勻地分布在時間序列之上,而是時斷時續、時高時低。有時“群聚”(即“成組”或“成群”),有時稀疏,這樣就產生了“商業循環”或“經濟周期”。

熊彼特認為,從曆史統計資料表現出來的這種周期的變動,特別是“長周期”的變動,同各個周期內的生產技術革新呈現著相當密切的關聯。他具體地指出,某一個周期的上升波動是和某一種工業的發展或某一種生產技術的革新有關聯的。熊彼特沿襲了康德拉季耶夫的說法,把近百餘年來的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過程進一步分為三個“波”,而且用“創新理論”作為基礎,以各個時期的主要技術發明和它們的應用,以及生產技術的突出發展,作為各個“長波”的標誌。“長波I”——從大約1783年到1842年,是所謂“產業革命時期”。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專指第一次“產業革命”。“長波II”——從1842年到1897年,是所謂“蒸汽和鋼鐵時代”。“長渡1II”——從1897年到本世紀20年代末首次提出“長波”理論為止(當時這個“長波”尚未最後結束),是所謂“電氣、化學和汽車時代”。當再次出現創新浪潮時。又會引起繁榮。在繁榮和衰退這兩個基本階段之問,還要經曆“蕭條”和“複蘇”,才構成一個完整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