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學習經濟”思想(1)(1 / 3)

凱恩斯在《通論》的結尾中強調思想對人類經濟行為的重要影響,他說:“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們的思想,不論它們是在對的時候還是在錯的時候,都比一般所設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確,世界就是由他們統治著。講求實際的人自以為不受任何理論的影響,其實他們經常是某個已故的經濟學家的俘虜。在空中聽取意見的當權的狂人們,他們的狂亂的想法也多半是從若幹年前學術界拙劣的作家的作品中提取出來的。我確信,和思想的逐漸侵蝕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是被過分誇大了。誠然,這不是就當前而言,而是指一段時期以後。因為在經濟學和政治哲學領域中,在25歲或30歲以後還受新理論影響的人是不多的。因此公職人員、政客甚至煽動者們所能運用的理論不大可能是最新的。但是,不論早晚,不論好壞,危險的東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第一節風險和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本書的一個關鍵概念。弗蘭克·奈特(Frank Knight)在其開創性著作《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將風險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計量的、屬於已知或可知其概率分布的事情,因而能夠進行保險的風險;另一類是無法預計、不可能確切知道概率數值的事件,因而不能進行保險的風險。後者就是不確定性。他認為不確定性的最好例子是與未來事件相關的判斷和預期。這些判斷和預期(並且不是科學的知識)實際上最能指導人的行為。並且他還指出: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上,一部分人會努力獲取信息以尋求獲利的機會。而他們也會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獲利機會的信息。奈特的劃分在經濟學和經濟政策領域影響深遠,但在實踐中區分兩者是困難的和有爭議的。我在本節做一個難免武斷的定義,主要是想強調對不確定性與風險的區分帶有深刻的哲學內涵。

一、風險

若以係統的觀念來劃分,我們可把風險分為兩類,一類是係統風險,另一類是個別風險。係統風險又稱一個經濟係統麵臨的不可分散風險,是由共同因素引起的。非係統風險是個別企業承擔的風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部門是“一個鎖鏈上最弱的一環”,讓我們以金融部門為例來分析係統風險和非係統風險。

金融業的係統風險可能有以下幾種:(1)貨幣危機風險,是指因突然發生的資本倒流,中央銀行外彙儲備減少引起貨幣大幅度貶值而帶來的風險。(2)政策風險,是指銀行在資產負債管理中,由於國家政策變化而造成的損失。(3)銀行危機風險,是由於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貨幣危機而引起的企業破產,進而導致銀行業大量呆壞賬的風險。單個金融機構的非係統的個別風險可以有以下幾類:(1)信用風險。一方麵是銀行對社會公眾存在著信用危機,存款者擠提存款而銀行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給銀行造成風險;另一方麵是企業對銀行存在著信用危機,借款人到期不履行合同,無力或不願償還貸款,致使銀行因貸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而遭受損失。(2)流動性風險。是指沒有足夠的現金清償債務和保證銀行客戶提取存款而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3)破產風險。例如,1974年德國赫斯塔特銀行、美國富蘭克林國民銀行和1995年英國巴林銀行的倒閉。個別風險並沒有導致整個金融係統的坍塌。

由於風險的存在,人類都必須為了生存而有效並且經濟地作出一些這種努力以應付風險。許多執行一定職能的經濟製度可以看做是對經濟係統防範風險需求的反應。一個經濟係統中受到各種擾動風險,在一定擾動範圍內維持的穩定狀態,要靠價格體係的負反饋機製修正和減少偏差,把經濟行為引導到預先存在的市場平衡中。新古典均衡理論本質上是對經濟係統負反饋機製——“價格體係”——的理論分析。

二、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人們無法事前預知的風險。我們從經驗中可以知道,一個企業投人生產過程的各種要素,等到轉化成了產品和服務,有可能賣出個好價錢(相對於投入要素的成本),也可能賣不出好價錢,甚至根本賣不出去而完全蝕了本,這個企業事前無法預料到底哪種可能出現。【我宴在無法預料本書出版後的銷路。所以,我也麵臨不確定性。】因此投人企業的資本增值與否,首先要對付由奈特定義的市場的不確定性。

在主流經濟學的金融學領域,一個基本概念是馮·紐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數(vonNeumaun Morgenstern utility function)。這一函數表示決策人為一局賭博的每種可能的結果所賦予的效用,它說明了決策者對風險的偏好。風險(Risk)是指這樣一種狀況,其中結果是不確定的,但是每個結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計的。風險厭惡者(Risk—averter)當麵對具有相同預期貨幣價值的投機時,風險厭惡者喜歡結果比較確定的投機,而不喜歡結果不那麼確定的投機。一項投資有其兩維性:風險和預期收益。預期收益為每一可能收益乘以其變成現實收益的幾率,麗各種相乘結果相加就構成了各種可能的綜合預期收益。投資現在的成本為10美元,如果1年後利潤有以下幾種可能(1)幾率為50%的利潤為12美元,(2)幾率為40%,1年後利潤增值為15美元,(3)幾率為10%,投資1年後全部賠光,損失100%,那麼其綜合預期收益應是1美元,即:(0.5×12)十(0.4×15)一(0.1×l0)—l0。在馮·紐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數框架下,取得10美元的100%幾率的預期收益(10美元)與50%幾率取得20美元和1%幾率取得1000美元是一樣的,人們對不同組合方式但取得相同的預期收益的投資組合應沒有偏好的差異。根據馮·紐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數,再加上無套利機會(No—arbitrage—oppor—tunities)為核心的均衡條件,這必然導致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定價,如期權定價理論和對無套利情況下有關替代品定價,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給金融契約和工具定價。自從布萊克(Black)和蕭(Scholes)提出了著名的B—S公式,基本解決了金融期權的定價問題以後,金融期權市場獲得了很大的發展。【B—S模型在實證中仍有程多問題,倒如,沒有考慮到證券收益的非對稱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