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學習經濟”思想(3)(1 / 3)

請讀者猜猜這兩個囚犯該怎麼辦呢?是相互合作還是相互背叛?從表麵上看,他們應該相互合作,保持沉默,因為這樣他們倆都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自由。但他們不得不仔細考慮。A犯不是個傻子,他馬上就意識到,他根本就無法相信他的同夥會不向警方提供對他不利的證據,然後免予起訴而出去,讓他獨自被判10年徒刑。這種想法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但他也意識到,他的同夥也不是傻子,也會這樣來設想他。所以A犯的結論是,坦白是最好的戰略。因為如果他的同夥笨得不坦白,那麼他就會是那個被免予起訴的幸運者了。而如果他的同夥也根據這個邏輯而向警方交待了,那麼,A嫌犯反正也得服5年徒刑,起碼他不必在這之上再受懲罰。所以其結果就是,這兩個嫌疑犯按照安全的戰略得到了最糟糕的報應:坐5年牢。但如果他們串通一氣不予承認,則兩個人的境況都會變得更好,即獲得自由。因此,從嫌疑犯的觀點看,達到最好的結果需通過建立某種非正式的製度來達到。例如,承認的那個人以後將遭到報複,為此行動承受沉重的代價。但經濟學家也發現,在建立一個使嫌疑犯反複重複的進行兩難博弈的機製時,被隔離的兩個人沒有聯絡,即沒有某種非正式的製度,也能彼此合作。這是為什麼?在重複博弈的過程中,兩個嫌犯都謀求長期利益最大化,發現不予承認是各自的最佳戰略。每個嫌疑犯對對方的戰略形成了穩定的預期,於是就合作起來了。若允許人們重複博奔,重複博弈產生穩定預期,穩定預期會使人們傾向於選擇合作行為,台作行為就是一種製度。

中國的“周禮”是在生產力很低的情況下,中華民族祖先反複博弈的結果。由於中華民族的祖先居住在汾渭穀地和黃淮海平原上,黃土覆蓋層非常深厚。據科學家鑽探結果。僅第四紀黃土沉積厚度,汾渭穀地就超過了1000米,而黃淮海平原也達到300米至500米,所以鐵礦不容易找到,鐵器在中國出現得晚。鐵器對農業的意義非常重大,是農業生產單位家庭化的決定性工具,是決定產權製度充分發展的主要技術因素。因為個人缺乏鐵製工具,無法進行有成效的家庭勞動。所以個體勞動高度依存於群體勞動,就像在叢林群居時代,個體離開群體無法單獨應付猛獸的威脅而生存下去一樣。鐵器晚出導致中華祖先在氏族公社中停留了非常長的時間,極大地延緩了氏族社會的解體。由於人口的增加,氏族公社的規模往往達到非常驚人的規模,如《詩經》裏就有“前耦其耘”、“十千維耦”的句子。因為鐵器是農業勞動家庭化的決定性工具,沒有鐵器,中華祖先隻好繼續實施“共耕製”或稱“耦耕製”,氏族公社規模越龐大,經過集體反複博弈,大家形成一種共同預期和合作行為,集體勞動所需要進行組織和約束的製度就產生了,史傳經過周公整理,這種經濟製度就被稱為“周禮”。

二、經濟製度的路徑依賴

人類社會是要對付環境的開放係統,他們不是僅因為某種事物的存在或它的存在的必然方式才感知和認識事物的,而是為了生存而決定感知的方式和內容的。換一種說法,人可以被認為是一個被“扔進”周圍環境中的認知係統。他關於“環境的知識”。不再被認為是一個公正的旁觀者在看到了進入他眼簾的東西後所產生的認識。在個體誕生之前形成的經濟製度環境支配著個人的活動,這不僅是因為經濟製度教育他必須做些什麼,而且還因為告訴他隻有遵循現有製度才能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經濟行為,滿足個人短期預期,更是因為這個特定經濟製度塑造個人的“視界”範式,那麼限定他的“視野”範式將影響這個人的行為。每一個人都會盡可能地緊緊墨守習慣的經濟活動,所有這一切把他牢牢地釘在既定的軌道上。這樣,經濟製度就不會自行隨意地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