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學習經濟”思想(4)(1 / 3)

第六節製度適應生產力革命的不確定性

在生產力發生革命後,也要求經濟製度發生適應性改變,這種改變往往帶有革命性。經濟製度革命是經濟範式轉換,意味著一種全新的局麵、一種鮮為人知或聞所未聞的經濟生活方式即將呈現出來,是經濟生活的根本條件和前提被改變,是毫不留情地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經濟曆史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

新石器時代的人的食物來源大半甚至全部是靠栽培植物和畜養動物,而不是像舊石器時代的人靠狩獵或采集。人類放棄樹居。開始流浪冒險的漁獵生活階段,這是一場經濟生活的革命,但狩獵生活的人們靠采集野生植物和捕捉動物過著朝不保夕、勉強糊口的生活;後來,人類放棄遊蕩,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由食物采集者變為食物生產者這一轉變是經濟生活方式的革命。之後,世界經濟處於延續幾千年的漫長的農業經濟時代,人類用材料建造房屋,用牲畜馱運自己和行李,用帆和槳推動船。用紡織品製作衣服,用蠟燭和火炬照明。農業社會以第一產業(農林漁牧業)為主,生產力不高。人類經過極其艱苦的勞動,從土地上得到僅夠維持生活的東西;隻是近兩百多年來,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人類才開始逐漸跨人工業經濟時代,在工業文明階段,經濟增長的出現使人類增加了食物的數量和品種,最終能夠擺脫為生存掙紮的無能為力的狀態。同時,金屬和塑料補充了石塊和木頭,鐵路、汽車和飛機取代了牛、馬和驢,蒸汽機、內燃機和原子動力代替了風和人力來推動船,大量合成纖維織物與傳統的棉布、毛織品和亞麻織物競爭。電使蠟燭黯然失色,這又是一場經濟生活的革命;1971年後,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誕生為標誌,信息技術革命突然爆發,在信息社會端倪初現之後不久,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指出,信息社會的主要特點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白領工人的數目第一次超過藍領工人數目,信息產業的產值超過了其他產業的產值。彼得·德魯克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中也同樣宣稱,世界正處於巨大的轉變之中,處於他稱之向著“後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之中,認為人類從一個以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為基礎的社會走向一個以知識為主要資源和以組織為關鍵結構的社會;剛進入2l世紀,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人們都能夠強烈地感受到電腦、互聯網技術給我們生活、工作等各方麵帶來的巨大變化,“信息時代”幾乎成了人們現在最熱的話題。從1971年算起,信息革命開始30年後的今天,人們已經感受到這場經濟製度革命的強大震撼力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誰能想像沒有電會怎樣?今後,誰能想像沒有國際互聯網會怎樣?正當信息時代君臨天下之時,天才的未來學家就在思考接踵而來的社會形態。他們宣稱,信息時代已經日薄西山,即將跨人第五種社會形態:“夢想社會”。即將來臨的夢想社會。是一種完全新型的社會,其中的企業、社團和個人都憑借自己的故事揚名立業,而不再僅僅依賴於效據和倍息。夢想社會並非癡人狂想,它在許多企業已初露崢嶸:未來產品必須打動人們的心靈,而不僅僅是說服人們的頭腦。當前正是為產品和服務賦予情感價值的大好時機。

與人類祖先相比,今天世界居民總體上享受了經濟增長的巨大實惠。盡管世界經濟的曆史進程總體上在生產力發展特別是生產力革命的推動下不斷前進,經濟製度革命相應發生。然而,由於路徑依賴的存在,這個進程是不平坦的和不確定的。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我在本節的以下幾個例子中不去深究某個特定經濟製度不能適應生產力革命的原因,而重點說明經濟製度受到生產力革命的衝擊,其變化結果因“路徑依賴”而有高度不確定性。可能很快“欲火重生”,重建經濟增長的製度基礎,也可能陷在原有製度軌道上不能變革,甚至掉進社會動亂的深淵,經濟長期停滯或衰退。

生產力革命產生的經濟增長機會可能被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係統通過經濟製度革命而首先抓住,經濟實力獲得極大提高。強大的經濟實力很容易轉化為強大的軍事實力,打破了原有的軍事平衡,從而可能導致戰爭。反過來說,在20世紀以前的曆史上,隻有通過國際間的戰爭,才能檢驗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從而檢驗該國經濟製度對生產力革命的反應程度。所以,當經濟係統不能對這種經濟實力差距造成的殘酷挑戰有效反應時,該經濟製度便會發生動搖或解體。在20世紀,經濟製度不能適應生產力革命更多地體現在經濟增長表現上,如世界各國收人不斷拉大,貧困問題依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