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模型
在一個經濟係統中隻有一個經濟部門,該係統發展按照“兩部門四階段”發展模式,有一個獨立的“科技中心”負責開發通用技術。第一階段:“科技中心”推動常規技術創新,投資機會穩定,常規性投資推動常規部門發展,遵照索洛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式,實現了充分就業;第二階段,“科技中心”發生革命性技術創新,開刨了革命性投資機會,潛在生產力突然發生跳躍,在更高的水平上增長;此時,該經濟係統能否抓住革命性投資機會是不確定的,可能存在兩種陷阱:一是感受不到生產力革命,從而繼續在常規部門內增長,被鎖定在這條增長路徑上;二是由於生產力革命,潛在新興部門的革命性技術專有資本水平為零,需要新原始資本和新原始勞動力的積累。但是,由於在常規部門與現有人均資本相對應的工資水平遠高於潛在新興部門給定新原始資本相對應的工資水平,設有勞動力願意從常規部門轉移到新興部門工作【新興部門的產品和常規部門的產品可能具有不完全的替代性。新興部門誕生後,常規部門產品的價格開始下障,這樣常規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有一個下降過程,常規部門勞動力就將向新興部門轉移。】。所以,新興部門不能誕生。該經濟係統鎖定在常規經濟增長上,失去了新的經濟增長的機會。除非,該經濟係統有一種“學習能力”,在短期內能生產出新興部門誕生所必須的最低原始資本。我們假設該經濟係統達到了這個條件,新興部門成功出現和快速成長起來。第三階段是兩個部門的轉軌階段。新興部門的投資增長速度快於常規部門。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常規部門會迅速萎縮,實際上兩個部門處在整個經濟中所占比重的非穩態均衡變化中。在某一標準下,如當勞動力在新興部門中的比例超過整個經濟係統勞動力的一半時或新興部門總產出高於常規部門總產出,經濟發展進入第四階段,即革命階段,新興部門逐漸改造或“吞食”掉常規部門,最終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常規部門。
此後,經濟係統又回到第一階段,重複“兩部門四階段”發展模式,呈現長期經濟增長。然而,必須指出,該經濟係統可能在任何一個階段出現問題,掉進某種陷阱而不能自拔。
一、常規部門的增長
在常規技術創新階段,相關技術同時為較多的市場競爭企業所掌握。因為人們渴望工作,企業可得到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常規部門總是宴現充分就業。勞動力供給曲線(邊際成本)是垂直的,表示勞動力不考慮以其休閑、家庭生產或其他機會形式的時間價值。通常,經濟學認為勞動力邊際成本曲線是隨時間麵上升的;這是因為當要吸收更多的勞動力時,必須支付工資才能吸引不急於求職的工人參加工作。而且每一工人的工資也因工作占用了更多的閑暇時間而提高。】。
在常規部門中,因為常規創新是在技術範式內“解難題”,科技中心的學習曲線是比較穩定的,“從幹中學”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為“解難題”提供了資源優勢。常規技術創新提供了充足的和不確定性小的投資機會,投資率等於儲蓄率,投資活動呈現穩健狀態。潛在生產力通過投資成為現實生產力。所以,常規部門強調資本積累(如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製度資本)的作用。
資本積累的速度將高於勞動力增加的速度,人均資本量不斷增長。但隨著人均資本總量在常規技術範式內的積累,報酬遞減法則發揮作用,投資的利潤率出現下降的趨勢,導致投資增長下滑。從而經濟增長率愈來愈低,最終降低為零。
在常規部門增長階段,各國之問的差別主要在於儲蓄率的高低和能否推動常規技術創新。儲蓄率低會抑製投資率。而沒有常規技術創新能力,投資的生產力含量不高,造成重複建設,投資利潤率會加速下滑。由於眾所周知的高儲蓄率和很強的模仿創新能力,日本戰後“增長奇跡”是常規部門增長的典範。
19世紀日本“明治維新”後,在以農業為主的經濟中出現了新興的工業部門,經濟增長明顯加速。日本在19世紀工業部門增長的最主要源泉是小規模私人工業的發展,特別是像蠶絲和茶葉這樣一些產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