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
在“學習經濟”的“國家學習體係”框架下,教育的目的是為經濟發展提供能夠適應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的勞動力,同時滿足勞動力在常規部門和新興部門所需的各種技能。
教育體係的基本特征是靈活的和全麵廣泛的素質教育體係。勞動力擁有良好的基本素質,特別是學習能力,有機會找到新興部門的工作。政府應在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應通過財政撥款來承擔部分教育成本,還應通過向社會提供信息和加強立法來促進和規範教育市場的運行。
教育體係應是全麵的,能滿足勞動力在職業發展不同階段的需求,能滿足勞動力終身教育的需要。教育應為年輕人提供學習的機會,應保證各年齡階段以及各種能力的人獲得足夠的教育來更好、更全麵地參與勞動力市場競爭。學校將不僅成為那些將最終踏入四年製大學的學生獲得基本素質的場所,而且還將為那些在職人員和退休人員獲得繼續教育的機會。而且,要讓勞動力都能從新技術革命中獲益,並找到工作。教育不僅需要在學校集中進行,而且需要在人的一生中不斷進行,終身教育成為新的教育模式。那種認為目前的正規文憑教育和已經建立的各種培訓項目,能夠滿足一個人一生的工作需要的觀點已經過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1997年2月4日的國情谘文中,提出今後4年的頭等任務是確保每個美國人享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為此製定了一個教育計劃。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竹中平藏於2001年7月在東京舉行的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日本社會和日本人都在世界上喪失了競爭力”。他還認為“日本人應該掌握與高收入相適應的技能”,強調了日本國民應加強學習的重要性。在21世紀,以前那種單純局限在學校中進行集中教育已不再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但目前通過國際互聯網可以進行遠程而非呆在教室和工作間進行教育的能力在不斷加強,遠程教育如“網上大學”將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人們需要有更高的學習能力才能適應勞動力市場的發展。生產力革命會導致經濟結構不斷調整:新興部門的工作機會使勞動者的原有知識和技能加速折舊,基本素質特別是學習能力將是關鍵。技術創新特別是革命性技術創新是不確定的,未來勞動力市場對工作技能的需求也是不確定的,惟有良好的素質才能以不變應萬變。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一份十分有參考價值的報告。它根據現實需要和21世紀的社會發展動向,從受教育者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的角度把教育的核心功能概括為四個方麵,並將其稱為教育的四大支柱。這就是,教育的過程先讓受教育者“學會知道(Learning to know)、學會去做(Learmng to do)、學會與他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wlth others)、學會存在(Learmng to be)”。這意味著,知識本身是重要的,但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更加重要。如果說知識會老化。無法跟得上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那麼當一個人獲得了不斷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時,他的知識技能就可以隨時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得以更新。
最後,我想強調,基本素質也應包括一定的研究能力。數十年前,崗位培訓來自一個人的工作經驗。今天,商業越來越強調研究能力的重要性。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習能力必須同研究能力結合,才能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MBA)項目在2000年美國一項權威雜誌的排名上,輸給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主要原因是沃頓商學院強調商業中的研究能力,哈佛商學院強調從案例中的商業經驗積累。由於未來信息技術市場變化快,研究能力比商業經驗更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