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經濟”中,宏觀經濟政策的五大目標是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可持續增長、國際收支平衡和防範金融危機。為達到這五大目標,一個國家的政府應根據國內經濟狀態和國際經濟發展來務實地製定宏觀經濟政策。不能過分強調學派不同,在宏觀經濟政策中抱住某一學派不放。鄧小平說得好,“管它黑貓白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宏觀經濟政策可大致分需求管理和供給兩大方麵,需求管理的經濟政策又包括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需求管理政策的特長是對付短期衝擊;供給方麵的政策重點足勞動力工作的積極性,偏重於經濟製度改革。
第一節財政政策
由於世界各國經濟製度還不是“學習經濟”,國內經濟增長率變動大,而且世界實際利率有不確定性。從長期來看,政府不能盲目樂觀,應當保持財政紀律,不能亂花錢,防止出現大量的赤字,造成國債的信用風險。一個合理的財政目標應當在資金充足的財政基礎上,保持其在短期內的預算平衡。隨著1人口老化,當務之急應加強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的財政前景,留出足夠的資金,為未來的社會安全和醫療責任提供經費。保持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信托基金的盈餘,為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體係留出足夠的資金。
財政政策紀律是貨幣政策的“內核”。一個經典的情況是這樣的:在固定彙率體製和資本賬戶開放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具有高流動性,國外和國內的利率一致。那麼在固定彙率下,央行必須幹預貨幣市場,以滿足該彙率下公眾對外幣流通需求。結果是,央行將失去對貨幣供給的控製,不得不被動地調整貨幣的供給以適應貨幣需求。但如果此時財政政策出現高額赤字,固定彙率體製就會很不穩定,發生貨幣危機的風險就會很大。1979年,克魯格曼研究了資本流動情況下對不協調的政策製度(如彙率製度)進行攻擊的模型。模型顯示,假設資本是自由流動,購買力平價成立,真實的貨幣餘額給定,在實行固定忙率製度下,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而實施擴張的貨幣政策會導致外彙儲備的減少。當外彙儲備減少到一定的時候,中央銀行就不得不放棄固定彙率製度而選擇彙率的自由浮動。給定上述的過程,當中央銀行的行為被投機預期到時,投機攻擊就會在一定條件下開始。造成彙率大幅度貶值的危機,固定彙率體製提前崩潰。投資活動是經濟活動中最不可靠和最神秘的因素。處於蕭條中的經濟很可能繼續停留在那裏,投有內在於經濟機製中的力量能把它拉出。凱恩斯提出了以財政政策為中心的需求管理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經濟衰退時期具有其他政策工具所不具有的優越性:拉動經濟增長直接有力,時滯短、見效快。增發國債、增加政府支出不僅可以擴大國內需求,而且可以增加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和企業利潤,給企業和居民帶來穩定的心理預期。經濟麵臨蕭條風險時,用財政政策刺激經濟是各國政府經常使用的手段。
但財政政策不一定有效,因為政府與企業一樣,難以準確判斷投資收益率。如果把財政花費用於革命性投資領域,這樣的不確定很高,“花錢打了水漂”,見不到實效。在革命性技術投資領域,要讓大量的企業去試,財政政策一定要很保守。我認為,使用財政政策的原則是在經濟常規部門發展的早期階段,政府可以投資於基本建設,促進企業投資。例如,完善道路、橋梁、通信等公共事業,為工業部門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一旦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準備打持久戰,不能中途放棄。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中,羅斯福總統上台伊始。立即大刀闊斧地實施了“新政”運動,對於擺脫經濟蕭條發揮了重要作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長達10年之久,措施包括舉辦社會公共工程,實行大規模的以工代賑,從事交通、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電網建設,加大環境治理和資源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