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學習經濟”藍圖之宏觀政策(2)(1 / 3)

我認為,由於貨幣政策對經濟發展中的泡沫現象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沒有在適當的時機清除這些泡沫,導致了泡沫破滅和銀行危機的爆發,這個後果比短期內錯過一次革命性投資機會更嚴重。如果在資產價格破滅後降低利率,不能保證投資和消費在短期內複蘇,消費受到因失業帶來的收入不確定性影響而增長緩慢。在投資活動低潮期,貨幣政策作用可能不大,高利率一定打擊投資,但低利率不一定能充分刺激投資,因為你能“用繩子拉動,卻不能用繩子推動”。忽視泡沫與短期內錯過革命性投資機會相比是貨幣政策的更大失誤。

盡管我們預測資產價格泡沫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現實的選擇是以防止泡沫為主,抑製資產價格大幅度上漲(無論是不是泡沫)。防經濟衰退勝於救經濟衰退與“防火重於救火”的生活原則是一致的。若資產價格上漲真是由於對革命性技術創新的投資,這種衝動不會因為一次緊縮的貨幣政策而消失,在一段時問後,資產價格上漲的趨勢會再次出現。貨幣政策就應該持謹慎的樂觀態度對待資產價格上漲,同時也要防止經濟過熱。

下麵我以日本和美國的貨幣政策為例來說明貨幣政策目標的綜合性。

一、日本貨幣政策

1991年以來日本所陷入的經濟停滯,不是常規意義上的經濟危機,而是新興部門沒有誕生和發展的結構問題。經濟結構調整是痛苦的,需要經濟增長來支持。當物價和資產價格基本穩定時,日本的貨幣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上。決心和力度遠遠不夠。

1987~1991年日本的投資熱潮是由於對日本增長前景的過度自信和長期的超低利率造成的。對股票和地產的投機,導致股價和地價暴漲。從1984年到1989年,土地價格暴漲了約兩倍;日經平均股價從1984年的11000日元漲至1989年末的39000日元。在1989年中,日本中央銀行開始對資產價格飛漲擔心,並采取了措施:在1989年將貼現率提高至4.25%後,又於1990年8月調高至6%,這導致日本股市暴跌;1990年4月,大藏省規定,對銀行投入房地產部門的貸款總量作出限製,導致地產價格開始下跌。但是,由於日本的銀行獲準把其持有的股票的45%作為銀行二級資本來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因此股票的下跌導致銀行信貸的縮減;房地產價格的暴跌使金融機構出現了巨額不良貸款。

在股市崩潰後的一年裏。日本銀行卻繼續提高利率。並一直不願意降低利率,認為擠出泡沫是經濟調整的正常反應,隨著經濟形勢的惡化,日本銀行被迫采取措施。1991年7月1日,日本銀行把法定貼現率由6%下降到5.5%,標誌著日本貨幣政策由緊到鬆的重大轉變。從此以後,日本銀行把法定貼現率降為零,這等於掉進了“流動性陷阱”。

日本在1995年後出現了通貨緊縮。克魯格曼開的“藥方”是,設定一個通貨膨脹目標。實行“有管理的通貨膨脹”,大量投放貨幣,以擺脫通貨緊縮的困境。克魯格曼認為,他所開出的設定一個通貨膨脹率目標的“藥方”。盡管不是最好的,但在找不到最佳“藥方”時,隻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他所提出的“次好”的“藥方”,因為這總比坐以待斃,或者用了被他認為的“錯藥”要好。我認為,克魯格曼是對的。加大貨幣供給量,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是日本中央銀行的合理選擇。但是,擴張的貨幣政策會導致日元貶值,影響亞洲各國貨幣的穩定。

二、美國貨幣政策

美國經濟衰退一般由嚴重的貨幣政策失誤引起。薩繆爾森曾笑稱,應該給美國經濟衰退貼上這樣一個標簽:“聯邦儲備委員會製造,產地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