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起源
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已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他們留下了原始社會的蹤跡。l965年中國科學工作者發現的雲南省元謀縣猿人牙齒化石,這是中國遠古遺存中所見最早的人類化石,距今約170萬年,被考古界稱之為“元謀人”。此後,有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
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國的原始社會大約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原始人群時期,大約從170萬年前至5萬年前,在這極其漫長的曆史時期,教育的發展也極為緩慢。第二階段,母係氏族公社時期,大約從5萬年前至五六千年前,這一階段發展速度略有加快。第三階段,父係氏族公社時期,大約從五六千年前至公元前二千多年,這一階段進行多方麵內容的教育活動,具有一定的特點。到了父係氏族公社的末期,才出現古代教育機構的萌芽。
遠古時期從原始人群打製和使用粗石器開始,便產生了以傳授勞動經驗和原始禮儀為內容的教育。在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一般來說,教育是在勞動和生活的實踐過程中進行的,沒有專門的組織形式,表現為自然形態。
生活在四五十萬前以前的北京猿人的遺存提供了較多的實物證據。北京猿人幾十人為一群住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裏,過著群居的生活。他們弓能製造多種粗石器,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等,並懂得了用火。根據北京猿人大腦發展的完善程度推測,他們已有了語言。他們以語言為交際工具,結為群體,與自然作鬥爭,以獲取生活資料。然而他們處在洪荒時代與自然的鬥爭是十分艱苦的,以至在周口店發現的大約40多個北京猿人的個體中,有三分之一不到14歲就死去了。但是在困難麵前,他們並不是弱者,他們沒有後退;而是力爭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能夠獲得更多的自由。正是這種要求,促使他們開始了對下一代的教育,以使下一代能夠較快地掌握勞動和生活的經驗,增長與自然鬥爭的本領。
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屬於群體的,教育小孩是群體共同的責任。打製和使用石器,利用天然的火等,就成為教育小孩的主要內容。
打製石器是對小孩教育的第一課。大人帶著小孩到河灘上撿石塊。哪一種肴埭適合打製工具,孩子起初是不會去考慮的,往往胡亂地拾起幾塊石頭。也許正好碰上的是質地疏鬆的粗砂石,一敲就碎了。於是大人就告訴孩子,打製工具要撿那堅硬而光滑的礫石,還要用一塊大的平石作砧(zhen,真),才能敲出刃口和錐尖來孩子們經過多次試驗。果然不錯,這就變成了他自己的經驗。在山洞裏臣著火堆烤吃鹿肉的時候,孩子們從成人的口中又懂得了火是個好東西,燒熟了的鹿肉不僅吃起來特別香,而且吃下去肚子不痛。還知道老虎和熊盡管很凶,但是害怕火,夜晚隻要在洞口燒上一堆火,它們就不敢進洞了,於是可以保證安全地睡眠。孩子們明白了火的功用,自然就會學著把燒著了的紫荊木塊小心地用濕土掩蓋起來。以保存火種。
石器是作為開天辟地的神奇力量和人類的出生證一起載入史冊的,而摩擦取火的發現,就包含著柵濺運動所做的功可以轉化為熱能的自然科學原理的萌芽。甚至可以把火的使用看作是人類曆史的真正開端猛獸的尖牙刹爪,雖可以逞威於一時,但其力量卻是暫短的、有限的;人類通過集體勞動製造和使用工具來征服自然的力量則是長久的、無限的。人類在無限地發展自身力量的曆史進程中,教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社會越向前進,生產技術水平越高,年輕一代要把勞動經驗繼承下來,就越加需要依靠成人有目的有意識的傳授和指導,這就是教育的起源。
2.原始禮儀——圖騰和禁忌
遠古時代的教育不單是傳授勞動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進行思想、道德和習俗的教育。那時沒有階級的對立,沒有代表統治階級意誌的法律,靠什麼來調整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和社會牛活中的相互關係呢?那就是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原始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