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原始禮儀,即是“圖騰和禁忌”。“圖騰”是氏族的徽號和保護神,受到敬仰和膜拜。《尚書·堯典》記載一位樂師說:“餘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意思是說,我敲打石罄.成群的野獸就跟著跳舞。野獸跳舞是怎麼回事?原來這裏記的乃是原始社會的一種化裝舞蹈,即“圖騰舞”。原始社會的氏族往往以一種動物或植物作為自己的祖先——保護神,稱為圖騰,相信它能供給本氏族的生活需要,能夠驅除災害,有利於本氏族的生存和發展。以動物為阻騰的氏族,每當豐收或者節日,大人和小孩聚在一起,化裝成他們崇拜的野獸圖騰的樣子,表演他們的“老祖宗”特有的姿態和動作。這就是《尚書·堯典》上講的“百獸率舞”的故事。圖騰崇拜起源於氏族製形成的時代。傳說黃帝部落號為“有熊氏”,可能是以“熊”為圖騰。夏後氏的祖先可能以“龍”為圖騰。“龍”是想象中的動物,它的基本形態是蛇,又兼有獸類的四腳,馬的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它由多種動物圖騰結合而成,可能是在部落兼並、融合過程中,以某些崇拜蛇的氏族為主,又吸收其他氏族圖騰若幹特征而形成的。
圖騰崇拜雖然是人們在遠古時代對自身和大自然的錯誤的、最原始的認識中產生的,但既然認為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保護神,認為這個氏族的成員是出於同一個祖先,這對於鞏固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社會的關係,就能起著積極的作用。孩子們跟著成人學會了這種舞蹈,同時也就增強了氏族共同體的觀念。
圖騰崇拜以及由此派生的各種儀式、禁忌、歌舞和神話故事,是氏族形成以後進行思想文化習俗教育的重要形式。“儀式和禁忌”在那時是不可違背的一套規範準則和秩序法規。在某些禮儀活動中,一舉手、一投足都有嚴格的規定,一個動作也不容許做錯,一個細節也不容許省略漏掉,否則就是瀆(dd,膏讀)神,大不敬,會給整個氏族、部落帶來災難。這些滲透著古老意識的風俗習慣,就是原始形態的禮儀。
那時候,孩子們常從成人那裏聽到關於女媧(wa,音蛙)煉石補天的故事。說最早的時候,天崩地裂,到處都是燃燒的烈火和滾滾的洪水,猛獸吃人,惡鳥傷害老人和孩子。有個人叫女媧,身子像蛇,頭像人,她煉五色石塊補天,又斬斷鼇(砷,音敖)足作為撐天的柱子,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人們得以安居。這是遠古神話中征服自然的女神形象。孩子們還聽到精衛填海的故事,說遠古炎帝有個女兒;遊東海時淹死了,靈魂化為鳥,名叫精衛。她下定決心,銜西山的木石去填平東海。女媧和精衛就是經過加工的圖騰的形象,這類神話故事,在原始社會中代代相傳,女媧和精衛便成為孩子們所向往的戰夫鬥地、為集體利益麗獻身的英雄形象。考古中發現的西安半坡遺址,是六七千年前的一個典型的母係氏族公社的村落。在這個村落的居住區的中心,有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斷定是“氏族的公共活動場所,氏族會議、節日和宗教性的活動,都在這裏舉行”。這些公共活動在當耐都起著氏族風俗原始禮儀的教育作用。傳說神農的時候,“刑政不用而治”、“無製令而民從”,又說神農“祀於明堂”,並稱“明堂”是“大教之宮”。從以上這些話裏,多少可以看出一點曆史真實的影子,考古中發現的那座“大房子”,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稱為“大教之宮”的“明堂”。
古書記載:“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神農耕而作陶”,“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從內容看這些傳說所反映的正是遠古人群進入母係氐族公社之後的生產和教育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