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學校改革運動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宋朝分為北宋(公元960一ll27年)和南宋(公元ll27.--1279年),共320年。與此同時,在北方的契丹族與女真族,也先後建立起了遼(公元916—1125年)與金(公元lll5—1234焦權人就(1宗知才項:一是通過興辦學校來培養人才,下令州縣立學,並改進太學與國子學,主張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須先接受一定時間的學校教育,一般考生須在學校學習300天以上才準許參加科舉考試。二是通過改革科舉考試製度來整頓吏治,規定科舉考試先考“策”,次考“論”,再考“詩賦”,不再考。死記硬背的帖經(填空)、墨義(問答)。三是創建太學並改革太學教學製度,推廣著名教育家胡瑗(公元993--1059年)所創立的“蘇湖教固20前柚洛法”。所謂“蘇湖教法”,其做法是設立“經義”、“治事”兩齋,分齋教學。入“經義”齋的學生,主要學習儒家經典著作。人“治事”齋的學生,主要學習軍事、民政,農田水利、測量計實了學失作神任參知政事,後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神宗的支持下,推行“熙寧新法”。認為造就人才、統一思想,是實行新法。長治久安的首要條件,這就需要改革學校教育及科舉考試製度,使之適應於造就人才。主要內容有四項:一是改革太學,創立“三舍法”。所謂“三舍法”是將太學分為外舍、內舍和上舍三個程度不同、依次遞升的等級,太學生相應分為三部分,初入太學者,為外舍生,每月考試一次,每年舉行一次升舍考試,成績獲得第一、二等者,再參酌平時行藝,升入內舍學習,為內舍生。內舍每二年舉行一次升舍考試,成績為優、平兩等者,再參酌平時行藝,升入上舍學習,為上舍生。上舍每二年舉行一次考試,考試方法與科舉考試“省試法”相同,太學學官不能參與,而由朝廷另委考官主持。成績評定分為三等:平時行藝與所試學業俱優為上等,一優一平為中等,全平或一優一否為下等。上等者免殿試,.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禮部試,直接參加殿試,下等者免貢舉,直接參加禮部試。“三舍法”是在太學內部建立起嚴格的升舍考試製度,對學生的考察和選拔力求做到將平時行藝與考試成績相結合,學行優劣與對他們的任用相結合,這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太學教學質量。同時又把上舍考試與科舉考試相結合起來,融培養人才與選拔人才於太學,提高了太學的地位。這是中國古代太學管理製度上的一項創顢。
二是恢複和發展州縣地方學校。三是恢複與創立武學、律學、醫學等專科學校。四是編撰《三經新義》,對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三經重新訓釋,書成後頒發給太學與諸州府學作為統一教材,而且也是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和標圖22《詩經》書彰準答案。此外,王安石.還對科舉考試也進行了改革,曾下令廢除了明經諸科,。進士科考試,試以經義、論、策,不再考詩賦;帖經、墨義。
“熙寧興學”也同樣因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夭折,但他使北宋教育事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並對後來的學校教育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次學校改革運動,史稱為“崇寧興學”,時間是宋徽宗崇寧年間,主持人是蔡京(公元l047—1126年),他任尚書右仆射,秉承徽宗旨意,希望繼承熙寧新法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恢複和發展了“熙寧興學”的某些措施,主要內容有三項;第一,全國普遍設立地方學校。第二,建立縣學、州學、太學三級相聯係的學製係統。規定縣學生考選升州學,州學生每三年根據考試成績升入太學不同的齋舍。成績上等者升上舍,中等者升下等上舍,下等者升內舍,其餘升外舍,這種學製係統對元、明、清的學校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三,新建辟雍,發展太學。辟雍也稱為“外學”,作為太學的外舍。第四,恢複醫學,創設算學、書學和畫學。第五,罷科舉考試,改由學校取士,這是對取士製度的重大改革。上述北宋三次學校改革運動,雖前兩次均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將北宋的學校教育事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第三次學校改革運動的主持人是蔡京,此人以複新法為名,排斥異己,加重剝削,大興土木,揮霍浪費,被稱為:“六賊”之首。但在執政任內,大事興學,力主學校改革,對宋朝的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這三次學校改革運動是宋朝“興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體現。
宋朝的學校教育製度
(1)中央官學
國子學亦稱國子監,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又是最高學府。國子學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孫”為學生,稱國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