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史學評論家劉知幾(1 / 3)

我國的史學雖然源遠流長,但具體編撰史書的人多,專門從事史學評論的人少。直到唐朝,真正夠得上稱為史學評論家的,劉知幾應算第一人。

劉知幾,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生於.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他的家庭是個世代文學仕宦之家,據說其先祖為漢朝宗室。祖父劉務本,做過陳留縣令。父親劉藏器,曾任侍禦史衛尉、比部員外郎,長於詞學。兄劉知柔,官至工部尚書,也以善文詞著稱。劉知幾自幼受到嚴格教育,但他不喜歡古文《尚書》那種艱深難懂的書,卻愛讀《春秋左氏傳》文筆流暢敘述曆史故事的書。父親因材施教,給他講授《左傳》,隻花了一年時間就講授完畢。《左傳》也是儒家經典,按當時的製度,精瑪一經亦可起家,通過科舉考試能進人仕途,但劉知幾不滿足於專精一經,而是喜歡博覽群書,攻讀當時他所能找得到的各種各樣的史書文集,在史學和文學兩方麵狠下功夫。他的興趣更多的偏向於史學,而視文學為理解並駕馭史學的工具。他曾說,他不圖以詩賦文學得名,而期望以著述曆史自命。當時史書的數量已經很多,最著名的當然是“前四史”,因此劉知幾更多的時間是用來讀這四部史學名著。其時他的功名尚未成就,還必須為求官而讀些別的書,尚不能專心致誌地專攻史學。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劉知幾20歲。他考中進士,被授以獲嘉縣主簿之職。主簿為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鑒的九品官,地位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血氣方剛的劉知幾不考慮自己的地位,而是從關懷國計民生出發,曾幾次上書朝廷,批評時政得失,提出請淘汰冗官冗吏的建議。武則天看了他的上書,雖然嘉獎他敢於直言進諫,但並未采納他的建議,而他自己卻由於如此正直敢言,不善於阿諛奉承而使得仕途偃蹇,長期得不到升遷,在獲嘉縣主簿任上竟一蹲19年,直到武後聖曆二年(699年)39歲時,才得以奉調進京,改任定王府倉曹。這雖然仍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官,但畢竟到了京城裏,能讀到的書多了,也能有機會與一些學問淵博的人見麵並合作共事了。他充分利用職事不多的閑暇時間,從公家和私人那裏借書來讀,努力鑽研自己所喜愛的各種史籍。他結識了當時在學術界頗負盛名的徐堅、徐彥伯、張說等人,同他們一起編修了一部名為《三教珠英》的類書,整理並熟悉了儒、佛、道三教的典故。兩年後,此書修成,劉知幾被起用為著作佐郎,兼修國史,從此開始了他的史學著述生涯。這一年劉知幾42歲。

一開始,可能由於劉知幾的史才得到充分顯露,所以不久他被調任左史,撰起居注。次年,奉詔修唐史。對於自幼醉心史學的劉知幾來說,這本來是非常愜意的事。可是日子一久,他就感到史館製度下監修官員對修史人員的掣肘實在使人受不了。他的修史主張,往往與監修官員的意見鑿枘相違,齷齪難通,即使勉強遷就,也很難得到通過。因此使他深深地感到“美誌不遂”而“鬱悶孤憤"。最後隻好辭去史職,專心去寫他自己的私人著作。當時曾有人問劉知幾,自古以來,因何文士多而史才少?劉知幾回答說:“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他所說的“才”,是指選擇、鑒別、組織史料的能力;“學”,是指掌握豐富的史料和編撰史書所需要的知識;“識”,是指史學觀點和修史的品德。三長之中得一已是不易,三長兼備,自然更是難了。

劉知幾打了個比方,說明三者必須兼備的道理。他說,有學無才,好比有良田萬頃,黃金滿筐,而叫愚笨的人去經營,自然難以增殖生利;有才無學,猶如能工巧匠而無材料和工具,自然難以成器;而有學無識,不知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自然寫不出“彰善癉惡”的史書來。當時那些史館中的監修官員,名義上領受史職,其實他們是一長也並不具備的,所以自然跟劉知幾沒有共同語言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