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有兩位複姓司馬的大史學家:前一位是西漢時期撰著《史記》的司馬遷,後一位是北宋時期撰著《資治通鑒》的司馬光。人稱“中國史學前後二司馬”。他們都對中國史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 的地位。
司馬光字君實,晚年自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0019年),比歐陽修小12歲。司馬光誕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在光州光山縣(今河南光山)任知縣,故給兒 取名“光”。司馬光幼年在父親的督促下讀書,學習很是勤奮。7歲時,聽人講《春秋左氏傳》,聽得津津有味,回家就給家人講述,不但能把故事講清楚,還能闡明書中所包涵的意義,因此很得人們的稱讚。從此,他更加努力讀書,並對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古時候,學童讀書注重背誦,但爹數學童背書像和尚念經一樣,有口無心,能背誦而不解書中的意義。司馬光卻不是這樣,他白天背書,晚上一個人靜靜地思考書中的意義,直到想明白了為止,所以他讀書的收獲遠比別人要大得多。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20歲時考中進士,以奉禮郎為華州判官。其時他父親司馬池正任杭州知府,因此他要求改派他為蘇州判官,以便就近省親。不久,他的母親和父親相繼去世,他在家服孝五年,專心讀書,並開始著述,寫了許多論述曆史的文章。
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司馬光服孝期滿,任武成軍判官,權知韋城縣事。不久,調人朝廷任大理評事,又遷殿中丞、史館檢討,編修日曆。後應他父親的朋友龐籍之聘,出為鄆州學官、並州通判。龐籍獲罪丟官,司馬光也引咎離去,改任開封府推官。很快他又被征入朝廷任太常博士、直秘閣,並累遷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天章閣待製兼侍讀、知諫院。這時候,司馬光以言官的身份,開賴卷人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在許多奏疏中表達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宋英宗即位時,司馬光40歲。他進《曆年圖》5卷。兩年後,又進《通誌》8卷,想以曆史上的經驗教訓來引起新即。
這時候,正是王安石進行變法的時期,司馬光與王安石雖有私交,但是政治主張完全不同。司馬光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竭力反對王安石變法。他們不但在朝廷上爭論不休,並且在相互通信中也各陳己見,力圖說服對方。因神宗信任王安位的皇帝注意檢驗自己的為政得失。《通誌》的內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引用的材料除《史記》外,還參考了其他許多書,對戰國七雄的興亡之跡,大略可以考見。英宗看了以後,命司馬光繼續編纂“曆代君臣事跡”以繼《通誌》。於是司馬光就置書局於秘閣,調劉恕、劉放為助手,繼續編書。第二年,英宗去世,神宗即位。司馬光在邇英殿為神宗講讀《通誌》時,神宗賜名為《資治通鑒》,並為之作序,責成司馬光再繼續往石,司馬光覺得自己在朝廷中已無可作為,就請求外任。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他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次年四月,改判西京禦史台,卜居洛陽。他奏請將書局遷到洛陽,以便他繼續完成《資治通鑒》的編纂。他的助手除劉恕、劉放外,又增加了一個範祖禹。具體分工是:劉放負責漢史長編,劉恕負責魏晉南北朝史長編,範祖禹負責唐史長編。工作步驟分為三步:第一步,先把收集到的史料按年月順序標明事目,剪粘排列,叫做叢目。這一步要求收集的史料越多越好,不嫌 其繁。第二步,把叢目進行初步整理,進行選擇取舍,然後重新組織,並從文辭上加以修正,如遇年月事跡有抵觸,則加以考訂,說明取舍理由,作為附注。這一步寫成的文稿叫做長編。長編的要求仍是“寧失於繁,毋失於略”,免得把重要的事情遺漏掉了。第三步,由司馬光就長編考其同異,刪其繁冗,修改潤色,寫成定稿。
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十二月,《資治通鑒》正式完成,不算原先司馬光寫《通誌》的時聞,花了 9年工夫。第二年,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哲宗命範祖禹和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校讀一遍,於校讀完畢後送往杭州雕板印刷。7年後,全書才印成。其時,司馬光去世已經7年了。
《資治通鑒》294卷,另有《目錄》30卷,《考異》30卷,總共354卷,所記內容上起戰國,下迄五代,包括1362年的史事,是我國曆史上包容年代最長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
自從可馬遷創立紀傳體以後,編年體史書逐漸不受重視。唐以前雖有荀悅《漢紀》、袁宏《後漢紀》等書流傳於世,劉知幾在《史通》中也曾說過“班荀二體,角力爭先”的話,但是事實上史家編史多重紀傳而輕編年。《資治通鑒》一出,實為編年體複興大張聲勢。以後,《續資治通鑒長編》、《建炎以來係年要錄》等編年體名著不斷問世,才是真正出現了編年體與紀傳體“角力爭先”的熱烈場麵。
《資治通鑒》按時間先後敘述史事,對各種史事發生的前因後果說得係統明晰,能給人以完整的印象。曆史是由人的活動組成的,司馬光能巧妙地把人物的活動交代得清清楚楚,如赤壁之戰中的曹操、諸葛亮、周瑜等在戰爭過程中的種種表現,寫得栩栩如生,令人有呼之欲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