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三大家中,趙翼是另一種類型,他雖然也是以從事考據為主的史學家,但是他據史發論,評論史事,特別是揭露曆史上的黑暗麵的興趣,則比王鳴盛和錢大昕更高,所以有人認為他既是考據學家,也是史論家。
趙翼字雲崧,又字耘鬆,號甌北,雍正五年(1727年)生於一個貧寒的教書先生之家。父親趙寬以授徒維持一家生活。趙翼從3歲起開始識字,6歲跟隨父親在書塾中讀書,12歲便能寫得一手好文章。據說他在一天之內完成過7篇文章,使人們感到 很驚奇,稱他為神童。乾隆六年0741午八趙翼15歲時,父親病逝於一家姓杭的家館之中。杭氏見趙翼學行優異,就聘 請他繼任父職,在館中任教。教書先生的束修十分微薄,而且趙翼家中上有老母和1個姐姐,下有3個弟弟,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不得已趙翼我隻好循著應試求官的道路走,企圖以此來改善家庭生活。他19歲考中秀才,4年後人京謀生,並準備應考順天鄉試。24歲考中舉人,座師汪由敦賞識他的文才,把他請到家中任師爺,幫忙起草各種文書。汪由敦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家中藏書甚富,趙翼可以信手翻閱,而由他起草的文書,汪由敦手把手地進行修改指導,這些都使趙翼獲益不淺,為他後來的學術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乾隆十九年趙翼28歲時,經考選為內閣中書。“2年後,選人軍機處行走,35歲那年會試得中,本已內定為狀元,乾障皇帝說以往的權元多為江南人,陝西卻未曾出過狀元,因此將一翼與第三名的探花陝西人王傑對調,使得趙翼成才探花,並敘選入翰林哮在編修,又充任方略館纂修官,參與修籌《平定準蟪爾方略》,後來又參加了改纂《通鑒輯覽》。書眷成後,他被放外任,出授廣西鎮安府(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德保甚)、知府1鎮安府為少數民族聚居處,原為土司管轄,康熙初牽始改土歸流,雍正年間升為府,是個地瘠民貧且土匪眾的地區。趙翼到任後,實行寬政養民、發展生產等政策,使地方澤漸安定。他在任3年,雖然中間曾被征調到雲南,充任征緬軍事行動的參謀:但是他對治理鎮安府還是做出了成績的7所以當他手乾隆三十五年調任廣州知府時,鎮安府人民曾遮道相送,後來還派專人跋涉千裏,到廣州為他送萬民傘表示感謝。
趙翼到廣州以後,雖然當地十分富庶,但是他仍然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對擾亂沿海地區的海盜,他捕獲後,隻殺其為首者,對其餘罪惡較輕的隻判其充軍。第二年,趙翼奉調升任貴州貴西兵備道。但是上任不久,有人彈劾他在廣州時對海盜過於寬容,因此受到降級處分。這時候,趙翼對官場的腐敗已有所認識,知道自己缺乏強有力的靠山,光靠勤政廉潔是得不到好結果的,於是就以侍奉老母為由,辭官還鄉,從此不再出仕,這一年他隻有46歲。後來,當乾隆南巡,他到揚州接駕時,還有台灣林爽文起義,他應福建總督李侍堯之邀,赴閩協辦軍需時,都有重新出任的機會,他都放棄了,事後仍歸故裏,以著書講學自娛。在他83歲那年,有幸被邀赴京參加鹿鳴宴,被授予三品頂戴。嘉慶十九年0814年久趙翼病逝於家鄉,終年86歲。
趙翼的重要著作有《廿二史劄記》、《皇朝武功紀盛》、《咳餘叢考》、《簷曝雜記》等,詩文集有《甌北全集》。其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史學思想的是《廿二史劄記》。
所謂“廿二史”,是指從《史記》到《明史》的24部史書,即今人所說的“二十四史”,因當時清朝政府尚未將《舊唐書》和《舊五代史》列人正史,所以學者習慣上稱為“廿二史”。趙翼的《廿二史劄記》,與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有類似的地方,也有很大的不同處。類似之處是二書都對史書中的記載進行了考證異同、辨證謬誤,這也就是乾嘉史學的主要特點。不同處是趙翼的《廿二史劄記》有很大一部分對史書中的記事進行綜合分析,既評論修史的曲直,亦評論史事之得失,也就是說,他並非單純地考史,而是以論史為主。趙翼自己在《廿二史劄記小引》中說:“此編多就正史紀傳誌表中參互勘校,其有柢牾處,自見輒摘出。”這就是我們說他屬於考史的部分。他又說:“至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於治亂興衰之故者,亦隨所見附著之。”這就是我們說他屬於論史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