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差點兒顛覆了大清王朝的太平天國鎮壓下去,才不過得了一個一等侯的封爵,離著王爺的級別還遠著呢。所以,王爺就好比拱衛在皇帝這個太陽身邊的一顆顆星星,地位無比尊貴。但是也正因為離皇帝太近,稍不留神就被那個“太陽”的巨大引力吸進去,弄得個屍骨無存。這些至尊至貴的王爺們大多命運多舛,想賣命未必有機會,想逃也絕對逃不掉,就好像全部資產都押在垃圾股票上的大款,特別有錢,又是個地道的窮光蛋。
不是王中王就是階下囚
一個皇帝倒下了,會有一個新的皇帝站出來,這時候,有資格爭位的王爺們是幸運的,一旦脫穎而出就可以擁有一切;但有資格爭位的王爺們又是不幸的,因為一旦競爭失利,恐怕連現在的王爵也保不住而淪為階下囚。
豪格作為大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長子,他理應成為帝位繼承人;作為順治皇帝的長兄,他本可安享尊榮。然而他在放棄繼承皇位之後,得到的卻是慘遭幽禁的厄運……
順治三年初(公元1646年),豪格被任命為靖遠大將軍,統軍入川,討伐張獻忠。十一月二十六日,清軍抵達距西充不到百裏的南部縣。駐守保寧(今閬中)的大西軍將領劉進忠降清,於是在降將的帶領下,豪格率部日夜兼程,直奔張獻忠60萬軍隊的營地——西充鳳凰山。翌日清晨大霧彌漫,咫尺之隔,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當清軍悄然逼近營門時,張獻忠才知大事不好,未及披甲,僅腰插三矢即倉促上陣。在劉進忠的指點下,豪格一箭射去,半披飛龍蟒袍的大西皇帝應聲而倒。
豪格揮軍南下,翌年八月平定全川,旋即兵進遵義,風馳電掣般地掃蕩著西南邊陲。從此豪格聲名遠播,名揚四海。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一月二十七日,豪格自遵義凱旋回京。然而,等待他的不是皇恩浩蕩,而是一個策劃已久的陰謀。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二月十三日,豪格部將希爾艮、阿爾津彼此“爭功不決,下部訊問”。在入川作戰時,護軍統領哈寧噶曾陷入重圍,護軍統領阿爾津、蘇拜以及希爾艮均奉命救援,幾人都認為自己率軍先到,對方後至。阿爾津、蘇拜倚仗多爾袞撐腰,把爭功的事一直鬧到京城。“下部訊問”後,“護軍統領噶達渾、車爾布俱供:希爾艮在後是實”,希爾艮遂被降爵,至此希爾艮爭功事即應了結。但多爾袞卻利用這起爭功案把矛頭指向豪格,便以“軍中不將希爾艮冒爭情由勘實”而罪及多羅貝勒尼堪(努爾哈赤之孫)、固山貝勒滿達海(代善之子)及護軍統領鼇拜等高級將領8人。又以“固山額真覺羅巴哈納、議政大臣索渾既不將希爾艮爭功緣由勘實;肅王欲升楊善之弟機賽為護軍統領,又不勸止”為由,而將巴哈納、索渾降爵。顯而易見,希爾艮爭功案不過是多爾袞手中的一塊石頭,拋出這塊石頭隻是一個信號。
此後20天,又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貝子吞齊、尚善、吞齊喀、公劄喀喇、富喇塔、努賽等赤膊上陣,大打出手,訐告鄭親王濟爾哈朗“當兩旗大臣,謀立肅王為君,以上(指順治帝)為太子”,遷都北京時,將原定後行之正藍旗在鑲白旗前行,致令肅王福晉在豫王福晉以及英王福晉之前行;將“原定後行之鑲藍旗近上立營,同上前行”。因涉及當年“謀立肅王”事,故鄭親王以及兩黃旗大臣均被係公堂“齊集質訊”,規模之大,堪稱空前。
“謀立肅王”的舊賬,又被提起。緊接著吞齊等告發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鼇拜、譚泰、塔瞻,在皇太極死後“往肅王家中,言欲立肅王為君”,“私相計議”,“互相徇庇”,頻頻出入肅王府第,“期隱不奏”。
濟爾哈朗以及兩黃旗大臣欲立肅王為君,是在諸王冊立新君之前。在仍然保留軍事民主製殘餘的開國時期,推舉繼承人本來就是天經地義之事。在當時不僅兩黃旗大臣積極參與此事,就是多爾袞所左右的兩白旗大臣也多次密謀,商議擁立多爾袞為君。即使到了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底,多爾袞還洋洋自得地跟諸王、貝勒以及滿漢大臣談起當年被擁戴的情況。這次舊事重提,隻不過是多爾袞為打擊豪格而借題發揮。
審訊結果,不言自明。鄭親王濟爾哈朗被革掉親王爵位,罰銀5000兩;兩黃旗大臣凡參與擁立豪格者(隻有早已倒戈的鞏阿岱、譚泰除外)均受到嚴厲製裁,或被革職,或被奪爵,或被發配沈陽看守昭陵(皇太極陵寢),就連已故的圖賴、圖爾格亦被革世職。
兩天後,豪格也被推上犧牲的祭壇。三月初六,在多爾袞的一手策劃下,諸王、貝勒、貝子、大臣會議,以“豪格出征四川已及二載,地方全未平定”,隱瞞希爾艮冒功一事以及欲升楊善之弟機賽為護軍統領等所謂罪名,而將豪格判處死刑。年僅11歲的順治帝對“如此處分,誠為不忍”,議政大臣會議在征得多爾袞同意後才將死刑改為幽禁。豪格從四川凱旋僅一個月就遭此厄運,這一切都在多爾袞的精心策劃之中。
被幽禁的豪格心情極度抑鬱,憂慮、痛苦、憤怒一齊襲來,一腔熱血都在往上湧,頭像被撕裂一般。誰也不清楚這位階下囚究竟在哪一天、哪一個時辰憤然辭世的,人們隻知道他在被幽禁後一個月左右即死去,終年40歲。
英年早逝的豫親王
多鐸死得早,假設未死,他也絕對是個惹事的主兒,至少不會受製於他的侄子順治,因為他跟哥哥多爾袞有著一樣的資曆、功勞和地位。但是多鐸又有一點冤,畢竟名和權都讓多爾袞占了,而死後所受到的追查卻並不比多爾袞少多少。
多鐸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與阿濟格、多爾袞同為大妃烏喇納喇氏阿巴亥所生,備受父親鍾愛。努爾哈赤去世時,參與了議皇太極為汗的國家大計。皇太極即位,多鐸成為正白旗貝勒,就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後金天聰二年(公元1628年),14歲的多鐸隨皇太極遠征蒙古多羅特部。這是他第一次披甲上陣,盡管隻有14歲,但是他在戰場上十分勇猛,後金大獲全勝,次年,多鐸又隨莽古爾泰攻打明朝,15歲的他在戰場上奮力殺敵,勢若猛虎,一再擊敗明軍。
後金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為配合多爾袞招撫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及往略山西明境,多鐸奉旨率精兵強將襲擾寧遠、錦州,以牽製明軍行動,使其不能前往救援。這是他首次親自領兵出征。他率兵入明廣寧界後,令固山額真阿山、石延柱等領400士兵先赴錦州,自率大軍隨後趨十三站立營,以吸引明軍來戰。錦州總兵祖大壽集中錦州、鬆山兩處兵,在大淩河西岸列陣以對。多鐸率所部迅速馳擊,其勢銳不可擋。祖大壽軍戰敗潰逃,多鐸令分道追擊,陣斬明將劉應選,殲敵500,生擒遊擊曹得功及守備3員,獲馬匹、甲胄無數。錦州明軍見勢未敢再出。班師回京時,皇太極親出盛京懷遠門5裏迎勞,稱讚多鐸:“幼弟初專閫外,能出奇取勝,是可喜也。”後金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元“崇德”,建國號“大清”,晉封多鐸為和碩豫親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猝然去世,諸王會議選定嗣君。此時的多鐸十分活躍,他先是提議胞兄多爾袞即帝位,遭到反對,又提出應當由自己即位,聲稱當初在太祖的遺詔裏,提有他的名字。被多爾袞製止後,又轉而主張立禮親王代善,唯獨不提最有資格當繼大統的皇長子豪格。在多爾袞與豪格兩派爭立中,多鐸與多爾袞聯成一氣,左右大局,最後議定皇九子福臨即位,多爾袞與濟爾哈朗輔政。不久,多爾袞排擠政敵,獨攬大權,積極支持多爾袞為君的多鐸獲得了順利發展的機會,他進一步施展自己的才能,成為明清兩代興亡交替過程中的風雲人物。
順治元年(公元1643年)四月,順治皇帝在盛京大政殿授予多爾袞大將軍印,令他率兵進取中原,以成皇太極未竟之業。十月初一日,順治入京並在北京紫禁城內舉行登基大典,複封多鐸為和碩豫親王。不久又命他為定國大將軍,統帥將士進兵南京,消滅南明弘光政權和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攻取東南之地。
多鐸於十一月中旬到達山東濟寧,十二月兵至河南孟津,然後率精兵渡過黃河,一路打擊大順軍,很快打到潼關城下。李自成率軍從西安趕往潼關增援,雙方交戰,大順軍失利。第二年正月十一,多鐸指揮清兵發起總攻,先以紅衣大炮轟擊城垣,再以馬步兵輪番衝擊,大順軍被迫出擊,派300騎兵殺入清軍陣地,被多鐸部下貝勒尼堪、貝子尚善擊敗,大順軍又分兵襲擊清軍陣後,也未成功。李自成見敗局已定,退守西安自保,多鐸兵攻克潼關。此時,武英郡王阿濟格一路大軍也從陝北南下,將抵西安,李自成腹背受敵,放棄西安向河南轉移。多鐸則回師東征,按原計劃進攻南京,完成平定江南的任務。他分兵三路,出虎牢關攻克歸德,橫掃河南大半地區,然後又分兵兩路,向南推進,一路向碭山、徐州,另一路直奔安徽亳州,又進入江蘇,攻破盱眙,逼進淮安和泗州。南明將領燒毀淮河橋,企圖阻止清軍南進,多鐸率軍夜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南明大學士史可法拒絕多鐸的招降,決心與揚州城共存亡。四月二十五日,多鐸調紅衣大炮轟城,炸毀揚州城西北角,清軍如洪水般衝入城內,史可法率守軍拚死相戰,被擒不降,最後被殺身亡,其他文武官員有100多人殉難。
攻克揚州後,多鐸率軍繼續南進,於五月五日到達長江北岸,與南京弘光政權隔江相望。守江的南明將領畏勢東逃,長江防線盡撤,弘光帝與宦官40餘人棄南京倉皇出走,投奔安徽太平府黃得功,守城明軍望風而逃,南京不戰而克。南明文武官員數百人跪迎清軍入城,多鐸則遍諭各處,撫輯官民,斥責南明朝廷主昏臣奸,宣稱此次平定東南即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幾天後,多鐸又派貝勒尼堪等領兵追擊弘光帝。弘光帝複走蕪湖,準備渡江西逃,被清軍截住去路,南明靖國公黃得功護駕迎戰,被清軍擊敗。總兵田雄、馬得功見大勢已去,抓住弘光帝及妃子、太子並率十總兵部眾投降。南明弘光政權終被消滅。六月,多鐸派貝勒博洛,固山額真拜尹圖、阿山率官兵直趨杭州招撫浙省,打敗南明大學士馬士英。明潞王朱常澇勢窮歸順,開城門投降,淮王朱常清也自紹興來降。數日後,浙西湖州、嘉興,浙東紹興、寧波、嚴州各府皆為清軍控製。多鐸將南京改為江南省,凡緊要圖籍收藏無失,又疏請授任江寧、安慶巡撫以下官員300多人,建置了地方統治體係。在軍事上,令已降馬兵留本地駐守,歸降之蒙古兵分隸旗下,同時,派駐八旗兵把守各重鎮,以保證對江南地區的有效控製和治理,並隨時準備南下掃蕩各地抗清武裝和殘明勢力。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清廷以多羅貝勒勒克德渾、固山額真葉臣代多鐸駐守江南,多鐸才凱旋回京。
十月,多鐸凱旋回京時,順治皇帝親出正陽門到南苑附近迎接慰問。幾天後,順治帝以其“功勳甚多”晉封多鐸為和碩德豫親王,賜黑貂皮朝褂、鞍馬及金5000兩,銀5萬兩。
正當多鐸英姿勃發,躊躇滿誌之時,順治六年三月十八日,他因患痘症不愈,英年早逝,年僅36歲。
開國功臣死於三尺白綾
莊親王得以善終,而不得善終的人就是不懂得該低頭時須低頭這樣一個無比簡單的道理的人。如果頭高過門框上限,要想進門辦法隻有兩個,要麼低頭,要麼殺頭。開國功臣也好,郡王親王也罷,皇帝要想解決他,隻需三尺白綾足矣。
阿濟格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生於建州左衛的赫圖阿拉城,母親是大妃烏拉納喇氏阿巴亥,是多爾袞和多鐸的同母哥哥。
阿濟格十幾歲就參加實戰,成為父親麾下一名戰將。後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進兵遼沈與明軍作戰,阿濟格隨侍父親左右,為其傳布軍令,在戰鬥中表現得十分機智、勇敢。後金天命十年,為增援被察哈爾部圍攻的蒙古科爾沁部落,阿濟格隨兄長莽古爾泰征討察哈爾,迫使察哈爾部林丹汗逃遁。第二年六月又隨父親進攻蒙古喀爾喀馬林部,他親率6名箭卒,直入酋長囊努克牧所。蒙古台吉昂坤勸他等待援兵,阿濟格麵無懼色地說:“爾來勸我,爾為何不前進”,命令昂坤與之同進,射殺敵將,擊敗巴林部兵。阿濟格因功受封貝勒,專主一旗,地位僅次於四大貝勒。後金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正月,皇太極乘與明朝議和之機,派阿敏、嶽托、阿濟格等八大臣率重兵進攻與明朝結好的朝鮮,並襲擊駐於皮島的明將毛文龍。後金軍夜襲朝鮮義州,乘勢連克5座城池,攻占了平壤,迫使朝鮮國王李倧屈服求和。按皇太極的意圖,此時應允和退兵。但領兵主帥阿敏心懷異誌,打算留居朝鮮,主張深入內地。阿濟格積極支持嶽托“朝廷重兵不可久留於外”的主張,力諫阿敏,使之同意遣使議和,實現了此次出兵的目的後如期而歸。另外,在大軍襲擊義州之際,阿濟格等還分兵攻打毛文龍部所駐的鐵山,迫使他們遁入海島,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其對後金的軍事襲擾。五月,皇太極統兵攻明,阿濟格從朝鮮歸來,又立刻趕赴錦州參戰。此時,後金軍攻打錦州城14天未下,已移兵寧遠,明將袁崇煥坐鎮此城,指揮明兵出城迎戰。在城東2裏排列槍炮,嚴陣以待,使後金騎兵無法縱擊。於是,皇太極下令強攻,諸貝勒以距城太近易遭火器射擊為由“勸阻甚力”,唯阿濟格一人不附眾議,建言出擊,並緊跟皇太極馳馬殺入明軍陣中,冒死突擊,擊敗其前陣騎兵。在後觀望的諸貝勒見此情景甚為慚愧,顧不得穿戴甲胄,即縱馬殺向明步軍營。明將滿桂身中數箭,率兵撤入城內。這一戰雖雙方傷亡相等,但對後金軍來說,是從上年寧遠之敗以後,由敗轉勝的開始。阿濟格因此而獲得驍勇敢戰的讚譽。
順治在北京舉行登基大典後,策封百官,阿濟格被封為和碩親王。不久,他被任靖遠大將軍,與多鐸兵分兩路進軍陝西,攻打李自成農民軍。次年正月,自山西保德渡過黃河進入陝西北部綏德。此時多鐸一路軍已先行到達潼關,李自成親率大軍與多鐸交戰,大將高一功據守陝北重鎮榆林,試圖吸引阿濟格往攻,阻止其南下與多鐸軍合兵。阿濟格正確分析了戰情,確定了主攻方向,率主力繞開榆林,直逼農民軍的心髒地區西安,以堵住李自成的歸路。李自成在潼關被多鐸軍擊敗,欲退保西安,聽說阿濟格軍將至,不敢再戰,被迫放棄西安,由陝南向河南、湖廣地區轉移撤退。阿濟格率軍南下迅速追擊,先後在河南鄧縣,湖北承關、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口等地,連續8次擊敗大順軍。四月,又於距九江四十裏處突入大順軍老營,俘殺其大批將士及家屬。李自成從西安撤離時,原想攻取南京,作為抗清基地。阿濟格摸清了李自成的戰略意圖,水陸並進,對其超前攔擊,打亂了李自成的部署,使其奪取東南的打算無法實現,不得已轉向西南,準備穿過江西轉入湖南。當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當地地主武裝伏擊而死。自追擊李自成以來,阿濟格敗敵13戰,獲馬6400餘匹,船3000多艘,可謂“運籌決勝,茂著勳庸”。六月,他又率軍由長江東進,於揚子江降服明寧南候左良玉之子左夢庚,收其兵馬10萬。至此,河南12城,湖廣39城,陝西6城,江西6城,共計63城,皆為阿濟格所得。阿濟格南征北戰,可謂勞苦功高。那麼,他的結局是怎樣呢?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病故。由於其攝政期間擅權過甚,排除異己,朝中大臣大多不平。就連順治皇帝也十分不滿多爾袞的作為。在他死後,諸大臣明白順治的心意,眾議多爾袞之罪。他的親信也遭到懲治,阿濟格由於是多爾袞的親兄,被眾大臣議定謀亂罪,順治帝命其自盡。馳騁疆場,以英勇著稱的開國功臣死於三尺白綾中,了結了自己的一生,死時年僅45歲。
又一個因天花而逝的鐵帽王
天花這種當時要人命的病似乎與清朝皇室人員都有著不解之緣,以至於後來選擇繼承人也要先看他出過痘沒有。是啊,順治、同治還有這位鐵帽子王都死在天花上,能不讓人談“花”色變嗎?
愛新覺羅·嶽托(公元1599~1639年)是禮烈親王代善的長子。嶽托能征善戰,早年跟隨瑪父(滿語,爺爺)努爾哈赤、阿瑪(滿語,父親)代善征戰四方,立下了不少戰功。嶽托作戰勇敢,有勇有謀,被老汗王努爾哈赤授予台吉(意思是聰明的皇子)的稱號,努爾哈赤十分喜歡這個孫子。
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老汗王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奉集堡返回時,受到明朝人馬的突襲。老汗王派嶽托出戰,抵擋明朝軍隊的進攻。嶽托作戰勇敢,頑強禦敵,率大軍打退了明軍的進攻。隨後,努爾哈赤攻打沈陽,總兵李秉誠見後金軍來勢洶洶,隨即倉皇逃跑,嶽托率軍窮追不舍,明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