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天命八年(1623年),嶽托奉瑪父努爾哈赤之命,與阿巴泰率軍征討昂安部,英勇殺敵,將昂安斬首,立了大功。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老汗王努爾哈赤在距沈陽40裏的雲愛雞堡與世長辭。諸王貝勒根據努爾哈赤在天命七年製定的共治國政的汗諭,共同商議由誰做新的汗王。當時他的阿瑪禮親王代善也有繼承汗位的可能。
當時嶽托是鑲紅旗額真(滿語,旗主),代善掌管正紅旗。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而且功勳卓著,手握重兵,勢力最大;另一個有希望繼承大位的是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他機智過人,擁有正白旗,長年隨父努爾哈赤征戰,軍功累累。
老汗王崩逝的當天,嶽托認為四貝勒皇太極在四大貝勒中聰慧過人,長於謀略,智勇雙全,汗位應該由皇太極來繼承。他對代善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宜早定大計。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應速即大位。”代善聽了嶽托的這個建議,知道皇太極論才幹、論抱負都是一個不錯的人選,他說:“此吾夙心也。汝等之言,天人允協,其誰不從!”嶽托見和阿瑪代善意見取得了一致,也就放下心來了。其實嶽托也是為大局著想。試分析,假如代善被擁立而得到汗位,那麼,嶽托也會得到皇太子的名分,有可能成為後金汗國的又一繼承人。因為嶽托是代善的長子,又功勳卓著,如果代善做了汗位,沒有理由不先考慮長子,而去考慮其他的兒子。另外,嶽托年紀尚輕,如果精心培養,誰也不能否認他的光明前途。嶽托完全可以支持自己的阿瑪,但他從當時的政局出發,考慮到後金軍隊汗王崩逝、軍心不穩,如果再出現家族中手足爭位就很危險了,那樣的話,不用明朝派兵來攻,自己就互攻而滅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嶽托和他的阿瑪代善一樣,沒有私心,顧全大局,為了後金的江山社稷甘願鞠躬盡瘁。
次日,諸貝勒大臣聚於崇政殿,共同討論新汗王的事,代善首先說道:“四貝勒智勇勝於我,須代立。”隨後,代善向各位貝勒及大臣陳述了立皇太極的理由。幾位貝勒看代善支持立皇太極,主動讓賢,為避免手足之爭,也都讚同立皇太極。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日,皇太極即位為後金汗國新的大汗,改年號天聰,定次年為天聰元年。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月,新汗王皇太極派嶽托隨阿瑪代善率軍攻打紮魯特部。嶽托作戰英勇,力斬紮魯特部的鄂爾齋圖,收降了前來歸降的部眾。為了表彰嶽托的功績,皇太極晉封嶽托為貝勒。
後金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正月初八日,嶽托奉天聰汗皇太極之命,同濟爾哈朗、阿敏、阿濟格等眾叔父出征朝鮮。皇太極對濟爾哈朗曰:“朝鮮屢世獲罪我國,理宜聲討,照此非專伐朝鮮也。明毛文龍近彼海島,倚恃披猖,納我叛民,胡整旅徂征,爾等兩圖之。”濟爾哈朗聽了皇太極的策略後,統率大軍渡過鴨綠江,嶽托協助作戰,占領了義州。隨後,嶽托又隨叔父阿敏等率軍進攻駐守在鐵山的毛文龍大軍,迫使守將毛文龍退守皮島,鐵山守將毛有俊等被殺,又連續攻克了定州、漢山兩座城池。最後大軍直殺到平壤城下。朝鮮國王李倧得知消息後馬上派人向後金議和。貝勒阿敏主張繼續攻打,嶽托卻不讚成。他說:“我們既與朝鮮定盟,又統率朝廷重兵,不可長居於外。況蒙古與明朝是我們的宿敵,如果知道我主力在朝鮮,也許會趁此時機襲擊我軍,那形勢就危急了。我們應該與朝鮮結盟後迅速回國。”嶽托分析得很對,可見他有勇有謀。後金天聰元年(1627年)三月初三日,朝鮮國王李倧率眾臣與阿敏、嶽托等在江華島盟誓。盟誓達成協議後,大軍撤離朝鮮。四月十七日,嶽托、阿敏等人返回盛京,受到了天聰汗皇太極的熱烈歡迎,皇太極論功行賞,給嶽托又記了一功。
後金天聰二年(1628年),嶽托和叔父阿巴泰(努爾哈赤的第七子)率軍攻打錦州城、杏山城、高橋城。大軍所到之處,明兵敗陣而逃,嶽托沿途燒毀了21座明台。回到盛京後,天聰汗皇太極親自出城迎接,犒勞三軍將士及嶽托、阿巴泰等人,並賜給嶽托一匹良駒。
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嶽托率大軍攻打錦州、寧遠兩城,與叔父濟爾哈朗派兵燒毀了明朝軍隊的糧草。嶽托趁著黑夜偷襲大安口,與叔父濟爾哈朗一起率領右翼大軍,將大安口的水門毀掉,打敗了鎮守在馬蘭營的明軍,和叔父阿巴泰的大軍會師於遵化。隨後又率大兵攻克順義縣,打敗明朝總兵滿桂,繼續向京師進發。十二月,嶽托等率軍圍困永平。大破守衛香河的明軍,又立一功。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三月,皇太極問諸貝勒:“國人怨斷獄不公,何以弭之?”嶽托奏曰:“大汗應該選拔忠誠的直臣,遠離奸佞小人,賞罰分明,以正國法。”由此可見,嶽托在政治上是有一定謀略的。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八月,嶽托又隨皇太極、叔父濟爾哈朗等率軍圍困大淩河城,很快攻占了附近的台堡。
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正月,嶽托上奏建議皇太極善待歸降的士兵及漢人,不要像永平屠城那樣,將不歸降的漢人全部殺光。應該讓前來歸順的明朝士兵、漢人百姓們安居樂業,這樣他們才會臣服於後金。明朝的士兵如果知道後金善待百姓,善待他們的家眷,也會紛紛前來歸降,這樣大明就不戰而敗了。皇太極聽了嶽托的建議,非常滿意,充分肯定了嶽托的政治眼光。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五月,嶽托又隨叔父濟爾哈朗率軍征伐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迫使林丹汗逃跑,大軍駐紮在穆嚕哈喇克沁。嶽托和濟爾哈朗率領右翼大軍進攻歸化城,收降了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1000餘人。
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八月,嶽托協助叔父德格類(努爾哈赤的第十子)率軍攻打旅順,英勇殺敵,終於攻占了旅順。大軍回到盛京時,皇太極親自為嶽托酌酒,以示犒勞。
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閏八月,林丹汗患天花病死在甘肅大草灘。皇太極得到消息後,於次年二月,命多爾袞、嶽托、豪格等人,率領1萬精騎,迅速前往河套一帶收撫察哈爾部眾,尋找林丹汗長子額哲等人的下落。嶽托出色地完成了這次任務,收降了眾多察哈爾部眾。同時還從叔父多爾袞身上學到不少帶兵之策。爾後,嶽托又率軍攻打山西,因病在歸化城休養。這時他得到消息,阿嚕喀爾喀部、博碩克圖汗之子俄木布聯合明朝準備進攻後金。嶽托派一小隊人馬伏擊明朝使臣,又向土默特部借兵攻打阿嚕喀爾喀部,避免了一場禍亂,穩定了蒙古諸部。
皇太極改國號大清後,改年號崇德,晉封嶽托為成親王。沒過多久,有人告發嶽托圖謀不軌,有謀反之心,諸王建議皇太極,嶽托論罪當斬。但皇太極最終寬恕了他,下詔將嶽托的爵位降為貝勒,免去兵部之職。爾後,皇太極又重新起用他掌管兵部的一切事務。
崇德三年(1638年)九月,皇太極派嶽托為揚武大將軍,隨睿親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分兩路入關。一路走牆子嶺,一路走青山關。嶽托率領大軍從牆子嶺攻擊,他衝鋒陷陣,一馬當先,攻克明朝長城烽火台11座。一直率大軍殺到山東,攻克了濟南城。
嶽托在濟南城駐紮時不幸染上天花,於崇德四年(1639年),不治而死。爾後,睿親王多爾袞率師返回盛京,他拿出功勞簿遞交給皇太極,並告知皇太極嶽托在濟南駐軍時不幸見喜,薨逝軍中的消息。皇太極十分悲痛,下詔為嶽托停朝三日。不久,嶽托的靈柩運回盛京,皇太極為嶽托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親自到安葬嶽托的沙嶺進行祭奠,並下詔追封嶽托為克勤郡王。嶽托薨逝後由長子愛新覺羅·羅洛渾承襲王位(後改號衍禧郡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皇帝為了表彰嶽托的功績,為他立碑撰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下詔將嶽托畫像及牌位入祀盛京賢王祠,配享太廟。
不幸的恂郡王胤禵
胤禵就是雍正奪嫡的傳說中被奪位的那位主角。康熙在世時,胤禵備受寵愛,甚至在他所追隨的八阿哥受到嚴處後,他仍沐隆恩。也正是父親放縱,使坐鎮西北的胤禵在雍正即位後不知避讓,這就注定了他未來的人生決不會是坦途。
恂郡王胤禵(1688~1767年)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四子,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左右曾奉旨改名為“胤禎”,雍正即位後又改複原名。其生母為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後。他是雍正皇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宮中爭奪皇位的鬥爭中,親兄弟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雍正皇帝登極後將胤禵幽禁起來,直至雍正皇帝死後,胤禵才恢複了自由。
胤禵比雍正皇帝小10歲,兩人雖係一母所生,但是感情並不深厚。胤禵與皇八子胤禩卻很說得來,因此,他在20歲左右的時候,便作為“八爺黨”(即胤禩集團)的主要成員之一卷進了爭奪皇太子寶座的漩渦當中。當康熙四十七年胤禩因奪嫡而被鎖拿時,胤禵年輕氣盛,俠肝義膽,拚命保允禩,並說:“八阿哥無此心。”當時把康熙氣得火冒三丈,抽出佩刀要當場殺死胤禵。雖然乾清宮保奏求情之舉曾惹得康熙一時盛怒,但對胤禵日後的境遇並未產生明顯的影響。康熙在處分胤禩時,卻把分給胤禩的上三旗佐領全部賜給胤禵,使他成為第一次廢太子事件中得益最多的皇子之一。第二年冊封諸皇子時,胤禵又獲固山貝子爵,是所有受封皇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康熙五十年以後,康熙每年去承德避暑山莊也多命胤禵隨駕從行,可見康熙對他還是偏愛的。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十月,因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率軍叛亂,康熙將胤禵由貝子超授王爵,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總領西北各路大軍平定叛亂。出征前,康熙親自在太和殿舉行授大將軍印儀式;出征時,諸王及二品以上文武官員都到德勝門軍營送行。據康熙的命令,胤禵用“正黃旗旗纛(代天子出征之意)”,稱大將軍王。
在康熙眾多的皇子中,惟有胤禵被授予有實權有地位的大將軍,被當時朝廷內外認為是被康熙信任的表現。胤禵本屬胤禩集團,胤禩奪位無望,其黨羽轉而支持胤禵。胤禵也乘機籠絡士人以圖壯大自己的勢力。他與胤禟保持密切聯係,隨時了解京師的政局。
但是,胤禵在西北前後5年,一直沒有回過京師,直到康熙去世才被雍正召回。雍正皇帝在軍事上不如胤禵有作為,但是,當廢了皇太子胤礽以及奪嫡的弟兄均失敗後,他卻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並最終得以繼承皇位。
康熙皇帝病故時,胤禵正出征西藏,轉戰邊陲,屢建戰功。雍正皇帝即位,諭總理大臣:“西路軍務大將軍職務重大,但於皇考大事,若不來京恐於心不安,速行文大將軍王,馳驛來京。”胤禵應召回京,對胤禛稱帝很不服氣,不肯跪拜行君臣之禮。雍正皇帝對這位享有眾望、統帥大軍的弟弟無可奈何,隻好采取籠絡手段,命胤禵留景陵侍大祭,實際上是奪了胤禵的兵權。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三四月之交,雍正送康熙靈柩至遵化景陵享殿,傳旨訓誡允禵(雍正即位後,為避諱將康熙諸子名中的“胤”字改為“允”字),允禵不服,允禩怕事鬧大,令允禵跪受,允禵才接受了。事後,雍正返京,留允禵看守景陵,諭令副將李如柏,如果允禵要去陵寢,除大祀外都不準,實際上是把他囚禁了。雍正和允禵的母親仁壽皇太後因允禵長期外出,想念自己的小兒子,要求雍正放回允禵,雍正不允,仁壽皇太後很氣,於五月二十二日下午得病,半夜一時過後即身亡。也有太後撞死的記載,後來,雍正以慰皇妣在天之靈為名,仍封允禵為郡王,但還把他囚禁在馬蘭峪的景陵。
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劾允禵任大將軍時任意妄為等罪名,請降授鎮國公。雍正皇帝將允禵降為固山貝子。到了雍正四年五月,諸王大臣又劾請將允禵正國法;雍正雖然沒親手殺死這位同胞兄弟,卻從馬蘭峪將允禵撤回,以逐惑眾聽等種種罪名,將允禵囚禁在景山壽皇殿,直至雍正皇帝死後才獲得自由。乾隆皇帝不僅釋放了親叔叔允禵,還將他晉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允禵去世,時年68歲,葬黃花山。其第二子多羅貝勒弘明也隨葬在他墓旁。
曆史上有一些說法,認為當時康熙皇帝是要傳位給胤禵的,但是雍正奪嫡,取得了皇位。這些都隻是推測,沒有確切的證據。雖然康熙晚年比較信任胤禵,但是康熙內心是否就已經決定把儲位給予胤禵,這個很難說,也沒有證據,這些都是曆史之謎。
窺視皇位的理親王
新皇登位大都要度過一段為鞏固皇位打擊對手的特殊時期,聰明人哪怕有天大的野心都應該俯首聽命。要命的隻偏偏有不少自認為聰明的糊塗人,理親王就是這樣一個人,自然,他也就成了首當其衝被乾隆修理的對象。
弘曆當了皇帝後,受到極大傷害的除了弘曆的同父異母哥哥弘時外,莫過於廢太子胤礽第二子、嫡長子弘皙了。雍正可以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弘時狠下毒手,永絕後患,但對弘皙則礙於康熙遺囑,未便下手,從而導致乾隆即位後一次“流產的政變”。
康熙彌留之際,除交代了帝位傳承大事之外,還鄭重囑托雍正說:“廢太子、皇長子性行不順,依前拘囚,豐其衣食,以終其身。廢太子第二子朕所鍾愛,其特封為親王。”康熙原本是很想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嫡長子胤礽和嫡長孫弘皙的,無奈天不由人,才被迫放棄了這個他認為最完美的方案。但這位很重感情的老人並未因此絲毫減弱對他們的愛心,很有可能康熙晚年時常為此感到不安,甚至愧疚,到他即將辭別人世,決定將帝位交給胤禛、弘曆這一對父子時,自然想對胤礽、弘皙父子有所補償。雍正忠實地執行了上述遺囑。雍正二年胤礽病逝,追諡理密親王。至於弘皙,雍正登極之時即封其為郡王,六年又進封親王。
乾隆即位以後,以莊親王允祿為中心,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近支宗室王公等組成的政治集團,他們暗中相互串聯,行蹤詭秘,與年輕的乾隆皇帝相對抗。這一集團除允祿外,主要有理親王弘皙、寧郡王弘皎、郡王弘升、貝勒弘昌、貝子弘普和鎮國公寧和這些乾隆的叔伯兄弟。弘皙以昔日東宮嫡子自居,心懷怨憤,允祿及其他弘字輩的兄弟則不然。允祿在雍王時被封莊親王,乾隆即位特命總理事務,又賞親王雙俸,兼與額外世襲公爵,在乾隆諸叔中,莊親王允祿可謂恩寵最隆。弘普與寧和都是允祿之子,弘普於乾隆元年封貝子,寧和則得了那個“額外世襲公爵”,這兩個人也可稱為受恩於乾隆。弘昌與弘皎參與這個政治集團更不好理解。他倆是乾隆十三叔、怡賢親王胤祥之子,胤祥與雍正關係非同一般,雍正稱其為“自古以來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去世後令配享太廟,還打破祖製,命怡親王王爵世襲罔替。弘皎於雍正八年封寧郡王,弘昌則於乾隆初由貝子晉封貝勒。弘升是乾隆五叔、恒親王允祺的長子,康熙末封世子,但這個親王世子到雍正五年八月時被削去了——當時乾隆三兄弘時不尋常地死去,弘升被革去世子看來很耐人尋味,不過,乾隆即位後,將其赦宥,封郡王,用至都統,還受命管理火器營事務,他參與暗中反對乾隆的黨派活動真是不可思議。
乾隆對這個懷有敵意的政治集團有所察覺是在乾隆三年的時候,隻是缺乏足夠的證據,才遲遲沒有采取行動。到第二年秋冬之際,有人告發弘皙等人與莊親王“結黨營私,往來詭秘”,乾隆才下令宗人府查訊此案。經過宗人府的一番審辦,最後奏請將允祿、弘皙、弘升革去王爵,永遠圈禁,弘皎、弘昌、弘普、寧和具革去本身爵號,宗人府在擬罪請旨的奏折上,特別指出理親王弘皙在聽審時“不知畏懼,抗不實供”。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在最後裁決此案時,說莊親王允祿“乃一庸碌之輩”,弘升不過“無藉生事之徒”,弘昌則“秉性愚蠢”,弘普則“所行不謹”,弘皎“乃毫無知識之人”,而所列弘皙罪行之嚴重、居心之險惡,則大不相同。雖是這個罪名,也隻是革去親王,免於圈禁。
但是事情並未終結,後來弘皙又受到重罰。其一方麵是因為他以舊日東宮嫡子自居,仍然期望有朝一日取乾隆帝位而代之。更重要的是,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十月到十二月,有一個叫福寧的人,是弘皙的親信,來到宗人府告弘皙有彌天大罪,乾隆震怒,命平郡王福彭、軍機大臣訥親嚴切審訊得知。在審訊有關案犯時,巫師安泰的口供最駭人聽聞。據安泰供稱,他曾在弘皙府中作法,自稱祖師降靈,弘皙隨口問了以下幾個問題,請神作答:“準噶爾能否到京?”“天下太平與否?”“皇上壽算如何?”“將來我還升騰與否?”
這些問題活脫脫勾畫出一個惟恐天下不亂、企圖東山再起的政治失意者的嘴臉。更為嚴重的是,弘皙不僅窺視皇位,夢想複辟,而且已經開始付諸行動了。經過平郡王福彭等人的繼續審訊,弘皙已經仿照管理宮廷事務的內務府之製,設立了掌儀司、會計司。儼然以皇帝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