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重新控製了阿爾泰山以東的漠北蒙古,給當地蒙古貴族各種封號和官職。清政府又在烏裏雅蘇台設立將軍,統轄漠北蒙古。
後來,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康熙又派兵遠征西藏,驅逐了策妄阿那布坦,護送達賴喇嘛六世進藏。清政府又在拉薩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青海大捷
青海大捷是雍正朝的武功盛世,經此一戰,穩定了整個青、藏地區,其曆史意義不言而喻,倒是青海大捷中兩個人的命運耐人尋味,年羹堯、嶽鍾琪都因青海大捷備受封賞,後來又都以國家重臣的身份遭誅受戮,可悲可歎。
雍正元年夏天,羅卜藏丹津脅迫青海諸台吉會盟察罕托羅海,自稱達賴渾台吉,企圖統馭諸部台吉,公開發動了武裝叛亂。由於和碩特部另一位親王察罕丹津、郡王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等人堅決不從,羅卜藏丹津遂派兵大舉進攻,察罕丹津等人“倉卒不能抗”,逃往甘肅河州地區,雍正皇帝詔許其部眾入邊,予以安置。
針對羅卜藏丹津的叛亂,雍正皇帝采取了兩個措施。一方麵派駐在西寧的侍郎常壽去羅卜藏丹津駐地沙拉圖,宣布諭旨,令其“罷兵和睦”,“不從則懲治之”。另一方麵,命川陝總督年羹堯辦理平叛軍務,準備用兵。
羅卜藏丹津不僅不聽勸告,還假稱罷兵將常壽誘至察罕托羅海,囚禁了他。十月,對西寧府周圍的南川申中堡、西川鎮海堡與北川新城等地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與此同時,他還勾結西寧附近塔爾寺大喇嘛察罕諾門汗等人。察罕諾門汗在青海是個“番夷信響”的宗教領袖,深得眾人信任。他參與叛亂,叛軍一時勢力大增。接著,郭隆寺、郭莽寺等寺院也相繼參加叛亂。甘肅、西藏等地的藏人也紛紛附從。羅卜藏丹津猖獗萬分,遂派兵進攻西寧。
雍正皇帝接到報告後,任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諭令四川、陝西、雲南三省督撫提鎮俱聽候年羹堯的調動。又任命四川提督嶽鍾琪為奮威將軍,參讚軍務。
年羹堯受命後,立即率軍從甘州軍營進駐西寧,並對戰爭做了周密的布署,年羹堯派一支軍隊北守疏勒河,防止羅卜藏丹津內犯之路;另一路軍南守裏塘巴塘,阻斷青海、西藏間的交通,又命巴裏坤將軍富寧安駐紮吐魯番、噶斯泊,截斷北來的援兵,還分派各將分攻鎮南、申中、南川、西川、北川、歸德等堡。年羹堯領兵出征青海的那天,忽然傳令清軍各營:明天進兵,軍士們每人帶木板一塊,柴草一束備用,士兵們不知其故,議論紛紛。第二天清軍進軍途中遇積滿淤泥的深坑,年羹堯就令軍士各將柴草丟入,上鋪木板,清軍於是通行無阻。叛軍以為有泥坑為阻,清軍不能前來,沒有準備。清軍突然殺到,擊破了叛軍的巢穴。殲滅了羅卜藏丹津的黨羽後,清政府將投誠清軍的和碩特部察罕丹津的部屬駐於蘭州,羅卜藏丹津被迫放回了常壽,蒙古各貝勒、貝子、公、台吉等亦率部協助清軍圍殲叛軍,清軍聲威大振。
這時,四川提督嶽鍾琪奉旨守鬆潘。當叛軍進攻西寧時,雍正元年十一月他奉令率軍從四川出發,一路上招撫脅從,殲滅頑敵,於十二月底攻到了西寧。附近叛軍和喇嘛1萬餘人據守格弄寺,企圖奪回西寧。嶽鍾琪指揮3000清軍奮擊叛軍,一舉攻下了格弄寺,焚去叛軍營寨17個,擊斃叛軍萬餘名,隨即乘勝奪下了西門、奇嘉、格莽等地,控製了西寧周圍的形勢。羅卜藏丹津此時已帶叛軍主力西竄至西寧千餘裏之外的柴達木。嶽鍾琪認為青海地區廣闊,敵軍尚不下10萬,若孤軍深入,敵分散誘我,擊此失彼,反而會四麵受敵,不如乘春草未生,以精兵5000,直搗敵巢。雍正皇帝考慮再三,認為嶽鍾琪的方案可行,遂詔專任嶽鍾琪,命他進軍。
嶽鍾琪於雍正二年二月率5000精騎出師。當時正值初春,寒風習習,青草未生。初九晚清軍進到哈喇烏蘇時,叛軍都已就寢,清軍不顧勞累,衝進營帳,擒斬敵兵千餘,其餘的叛軍驚慌失措,奪路而逃。嶽鍾琪率軍緊追不舍,擒獲了叛軍頭目、士兵200多人。隨後清軍又乘勝向西急進,見前麵野獸群奔。嶽鍾琪料定是敵人派了探兵驚動野獸之故,便率軍向野獸奔來方向襲去,果然殲滅了叛軍的探騎百餘名。從此,羅卜藏丹津的探信消息斷絕。嶽鍾琪率軍乘夜追襲,黎明時到了哈達河,與駐守在那裏的叛軍激戰,殲滅、降服叛軍2000餘人,並了解到羅卜藏丹津一夥就在距此一百五六十裏外的柴達木。又乘黑夜急行160裏,黎明前清軍精騎殺到柴達木,捕獲了羅卜藏丹津的母親、妹妹以及6個叛亂頭目,但卻遍搜不見羅卜藏丹津蹤跡。嶽鍾琪留兵駐守柴達木,自己親率騎兵沿河源往西南方向窮追300裏,直至青海、西藏交界處的桑駱海,隻見紅柳蔽目,不能望遠,無功而回。這時羅卜藏丹津走小道從噶爾遜河橫越戈壁進入準噶爾,投靠了策妄阿拉布坦。嶽鍾琪以5000精兵,大破叛軍10餘萬,從二月初八日出師至二十二日破敵,前後才十五天,往返隻用兩個月。雍正接到捷報極為高興,詔封大將軍年羹堯為一等公,奮威將軍嶽鍾琪為三等公,並在太廟勒碑以紀其勝利。當年四月,嶽鍾琪又率清軍進剿青海叛軍的餘黨,陸續討平了各處的叛軍,開辟了青海東西千餘裏的地區。當年五月,清政府將青海遊牧地區賜給當地蒙古族遊牧,劃分為29旗,並在大通、安西、沙州、柳溝設衛駐軍,在大通、安西設總兵,增加西寧西、北兩路駐軍數目;設辦事大臣駐於西寧,將西寧衛改名為西寧府城,青海的局勢穩定了下來。
當年六月,因青海之亂平定,雍正親自撰文,刻石立於太學,同時頒發各省以紀其功德。
平定張格爾叛亂
還好,道光皇帝沒有其父祖輩喜歡親征的嗜好,不過,一個小小的張格爾,也用不著道光帝大動幹戈。不過,自此以後,清王朝在軍事上戰無不勝的好日子快要結束了。
張格爾是乾隆朝已被鎮壓的維吾爾族叛亂首領大和卓木布拉尼敦的孫子。青年時曾在阿富汗喀布爾接受英國殖民者的訓練,甘心充當英國打開中國大門的馬前卒。加上想為他的祖父複仇,他時刻都想進行叛亂活動。
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八月,他乘天山南路之人對參讚大臣斌靜荒淫無度心懷憤怒的時機率領布魯特族數百人偷襲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市),為喀什噶爾領隊大臣色普征額擊敗。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七月,張格爾再攻喀什噶爾。這一次他向敖罕國借安集延兵萬人。他出的酬謝是攻下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割喀城給敖罕,所得子女、財帛平分。安集延兵強悍善戰,有“一百個回兵不如一個安集延兵”的話。敖罕酋長率兵前來,張格爾探明喀城無援,又背棄諾言。敖罕酋長盛怒,自個兒攻城,遭到頑強抵抗。敖罕酋長宵遁,但有二三千人留下幫助張格爾。這一次,他們攻占了喀什噶爾和其他三個城,剛調來鎮守喀什噶爾的伊犁將軍慶祥兵敗自縊。
在喀什噶爾尚未攻占之前,道光皇帝令原陝甘總督楊遇春以欽差大臣領陝甘5千兵馳赴哈密。伊犁將軍長齡建議要求增派四萬兵馬。道光帝任長齡為揚威將軍,又令山東巡撫武隆阿率吉林、黑龍江三千兵出關。武隆阿與楊遇春都做參讚。隊伍尚未集中,張格爾就攻占了喀什噶爾四城,燒房子,殺軍民,並向阿克蘇進發。阿克蘇辦事大臣長清派參將王鴻儀率兵六百禦敵於都齊特,全部陣亡。阿克蘇守軍不滿千人,長清分兵拒之,得到增援,加上100多人騁沙揚塵,迷惑敵人,才保住阿克蘇。十月,大軍萬餘集於阿克蘇,形勢才緩和下來。
道光七年二月下旬長齡、楊遇春與武隆阿在洋阿巴特、沙布都爾、河瓦巴特、洋達馬河勇猛奇襲,連續打了幾個勝仗,三路於洋阿巴特進攻兩萬人的叛軍,大勝,殺死、俘虜的叛軍很多,安集延兩個將帥也被打死,清軍士氣高漲。
二十九日,清軍追到渾河北岸。張格爾十多萬渾兵於河南岸列陣,準備背城一戰。穴壘轟炮,鼓角震天。當晚刮大風,飛砂走石,長齡想退營十裏,等風停了才進軍,楊遇春不同意,說:“此天助我也。天色昏暗,敵人辨別不了我們有多少人,又不擔心我們馬上渡河,時不可失。況且我們遠道而來最好速戰速決,難以持久。”說完,楊遇春就派千餘騎兵到下遊牽製敵軍,他自己則率炮隊渡過上遊,炮火與風沙一齊壓向敵人。敵軍出乎意料,他們拖著笨重的鞋子,背負沉重的幹糧,很不方便,逃跑時,米袋子、鞋子丟得滿地都是。殺敵無數,生擒4千。張格爾出境,往達爾瓦斯藏堪地方逃去。
六月,楊遇春與楊芳分道出塞,追擊張格爾。楊芳在阿賴與浩罕兵兩千相遇,陷於埋伏,損失很大。道光下令入關。
張格爾在各部落輾轉吃喝,諸部落不能供養,生計越來越難。清王朝以郡王與十萬金為賞捉拿張格爾。十二月,長齡派遣黑回(一說黑山黨人),到境外放煙幕彈,說清軍已完全撤退,喀什噶爾空虛,回人盼望張格爾回來。張格爾信以為真,率步卒500潛回。在格爾鐵蓋山(阿富汗東部),落於長齡、楊芳6千人包圍圈內。張格爾率殘兵30騎而逃,為清副將胡超、都司段永福抓獲。
張格爾被送北京。道光帝下令將他寸磔喂狗。長齡以功封為二等威勇公,楊芳封三等果勇侯,均賞雙眼孔雀翎。將士胡超以下也有賞賜。楊遇春實授陝甘總督。
平定張格爾叛亂用兵36000餘人,用銀千萬餘兩。
平定張格爾叛亂是道光朝一件大事,它使新疆獲得了一個較長的和平穩定的新局麵,到同治初年新疆才又出現危機。
打出誌氣的中法戰爭
從中法戰爭可以看出,雖然列強環伺之下清王朝疲於應付,但清朝軍隊仍然擁有一批有骨氣、能打仗的軍人。此時,如果清王朝像日本的明治維新一樣及時主動地采取改革措施,也並非完全沒有機會。但曆史是無奈的,就像中法戰爭,打了勝仗卻得到一個失敗的後果。
中法戰爭是光緒九年(1883年)十一月開始,十一年(1885年)結束的中國人民反對法國侵略者的戰爭。
這次戰爭的起因是法國企圖從越南打通一條西南地區的通道以掠奪那裏的資源。戰爭本來是中國打贏了的,但由於清朝政府的腐朽和妥協的政策,最後卻失敗了,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從此,法國從中國西南肆意向中國擴張。然而在戰爭中劉永福和馮子材及其所率領的軍隊為國家領土完整進行的英勇鬥爭永遠名揚反侵略史冊。
戰爭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地區,黑旗軍先勝後敗,簽訂《中法簡明條約》。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法軍占領河內、海陽、寧平、南定等省。法將安鄴與越南土匪頭目黃崇英勾結,企圖占領整個越南。越南國王邀請中國黑旗軍幫助抗法。
黑旗軍首領劉永福(1837~1917年),字淵亭,本名劉義,廣西上思人。他率領的軍隊打七星黑旗,故稱黑旗軍。這支軍隊原是太平天國時期活躍在兩廣邊境上的農民起義軍。太平天國失敗後,駐紮在越南保勝(今老街)一帶約有2000餘人。劉永福接到邀請後即率軍繞道河內,他設下埋伏,誘斬安鄴,大敗法軍於河內城郊。
越南國王封劉永福為副提督,管理宣光、興北、山西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