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所及,我們接收了似乎太多清朝的負麵信息:貪汙成風、腐敗黑暗、喪權辱國……實際上,清王朝的文治與武功都曾取得相當高的成就。前麵已經說過,清朝的皇帝可能有的碌碌無為,但無一不勤於政務,尤其在清朝前期,他們之所以能以外來者的身份站穩腳跟,跟他們一係列具有創新意義的製度、措施不無關係。而在武的方麵,除了晚清時期的丟疆失土,清王朝曾經擁有中國曆史上最大的版圖。這些文治與武功,都值得我們放在曆史的天平上好好稱量一番。
逐漸變味的八旗製度
八旗製度曾經創造了一統天下的奇跡,八旗製度也成為腐敗沒落的象征。人常說“富不過三代”,家庭如此,對於國家而言,如果隻知繼承,不去創新變革,自然會變得落伍、過時。八旗產生於擴張征戰的曆史時期,也隻能是在那個時期。
八旗製度是由努爾哈赤在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創立的。它是滿洲軍事、社會組織形式,後來成為後金政權基礎。
八旗製度起源於牛錄製。出兵或打獵,按族黨屯寨進行。每人出一支箭,10人為一牛錄,其中有一首領,叫“牛錄額真”。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黃、紅、白、藍四旗,分別打黃旗、紅旗、白旗、藍旗。萬曆四十三年擴大為八旗。原四旗名稱冠以“正”,另四旗名稱以黃、紅、白、藍冠以“鑲”,即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新增四旗的旗子,鑲黃旗的旗子在黃色旗上鑲黃邊,鑲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鑲紅邊,鑲紅旗的旗子在紅色旗上鑲白邊,鑲藍旗的旗子則在藍色旗上鑲白邊。
每旗有7500人,含25個牛錄。這時每牛錄有300人。牛錄的長官叫牛錄額真,漢名佐領。5牛錄為1甲喇,首領叫甲喇額真,5甲喇為1固山,首領叫固山額真(都統)。每固山左右設兩梅勒額真(副都統)。1固山即為1旗。八旗的最高統帥叫“汗”,先是努爾哈赤,後是皇太極。固山額真由其子侄擔任。努爾哈赤與各旗旗主都有精銳衛隊,叫“巴牙喇”。
八旗製度是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牛錄額真,既是生產的組織者又是戰鬥的指揮者。每個成員既要生產又要打仗。作為兵,有前鋒、驍旗和護軍之分,前鋒披堅甲,持武器衝鋒在前,驍旗披輕甲,從後衝擊,護軍是精兵,相機行事。
八旗製度還是經濟製度和行政製度。說是經濟製度,是指各種行政經費是按牛錄為單位分攤。每個牛錄派男丁10人,牛10頭在空地種糧,收獲歸公;說是行政製度,是指各級大小官員除是生產的組織者、戰鬥指揮員外,還是行政官員,八旗充當了國家機構。
努爾哈赤創建了滿洲八旗,皇太極又發展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一共有24旗。入關後,八旗成為軍事組織,並分為京師八旗與駐防八旗,分給土地,發給兵餉。其待遇,無論是政治的還是物質上的都比綠營優越。
入關前,皇帝統管兩黃旗,代善,努爾次子,統管正紅旗;濟爾哈朗,莊親王舒爾哈齊之子,統管鑲藍旗;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與阿濟格,努爾哈赤十三子,統領鑲白旗;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統領正白旗;樂托,代善長子,統領鑲紅旗;莽古爾泰,努爾哈赤五子,掌管正藍旗。入關後,八旗有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鑲黃、正白、正黃,其他是下五旗。上三旗為皇帝自領。發展到後來旗主權力被削弱,八旗全歸皇帝統領。
清代中期,八旗軍事職能逐漸削弱,成為管理旗務的行政機構。
八旗官兵平時不勞動,全靠薪俸和領地內的租稅過活,成為腐朽的寄生集團。
清朝滅亡,八旗製度終結。
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和管理
清王朝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和管理前所未有的強化了:有亂平亂,有叛平叛,無官設官,這讓清王朝麵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更加有效,也更加穩固。
清朝對少數民族所居住的邊疆地區的管理十分成功,周總理曾說:“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漢各朝,都沒有清朝那樣統一。”清朝對西南地區的管理實行改土歸流,對蒙古、東北、西北邊疆地區的統治和管理采取如下措施。
一、設軍事行政機構管轄
清朝對這些地方的統治、管理與一般行省不同,不設督撫,都實行軍府製,由將軍率八旗駐防。
東北是清朝龍興之地,而沙俄在順治、康熙朝就曾把侵略的觸角伸到黑龍江流域,清朝統治者對這裏十分重視,在這裏實行軍府製,分設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兼軍政和民政兩個方麵。多處築城,設立總管和副都統,駐有重兵4萬,而內地各省駐防僅16000.
內外蒙古實行盟旗製度。這種製度首先在內蒙古實行,後來推行到外蒙古、新疆、青海等蒙古族居住地區。旗製有似八旗製度,是政權組織又是軍事組織和社會組織。盟由數旗組成。每旗由清廷從本旗王公、台吉或塔布囊內任命旗長一人掌管旗務、再加上協理台吉2~3人協辦旗務。此外還設管旗章京一人統管一旗之事,副章京一至二人分管一旗之事。內外蒙古同時也實行軍府製。內蒙古設察哈爾都統、熱河都統、綏遠城將軍,外蒙古設烏裏雅蘇台將軍和科布多參讚大臣。綏遠、張家口駐兵2萬多,畿輔、熱河及陵寢圍場駐兵1.7萬。
西北地區的新疆行政因民族雜居,故行政製度不一,烏魯木齊、巴裏衝等地實行郡縣製,蒙古族住的地方實行盟旗製,天山南路實行伯克製。整個西北地區也實行軍府製,設伊犁將軍,西北駐防八旗兵18000.
清朝從皇太極時起就設有管理蒙古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蒙古衙門,崇德三年改名為理藩院。順治朝後此院仍然存在,職能擴大到回部和諸藩部。“製爵祿,定朝會,正刑罰,控馭撫綏,以固邦翰。”
二、利用宗教,實行政教合一
蒙古盛行喇嘛教,統治者利用該教進行統治,實行政教合一。清朝政府本著“修其教不易其俗”的原則,順應他們的習俗,在蒙古地區大建寺廟,免除喇嘛的賦稅差役,給活佛和上層喇嘛封號、特權,封賜4大喇嘛教首領,分別主持衛藏、漠南和漠北的宗教事務。
三、設置軍事哨所
東北、蒙古、新疆沿國境線內設置卡倫哨所,派遣官兵了望、戍守。分三類:“常設卡倫”,士兵長駐,“移設卡倫”和“添設卡倫”則根據季節的冷暖移動,“添設卡倫”,暖則設,冷則撤。
四、設立驛站
清政府在東北、西北和西藏地區都建立了驛站,傳遞文書,為盡快了解邊疆情況,及時向這些地區傳達上諭提供了方便。此外驛站也可以供運輸軍餉、武器的人員、車馬休息、住宿,保證平叛的需要。
五、恩威並用
所謂恩威並用就是鎮壓少數民族的割據和反叛,而以恩德拉攏其上層。平定噶爾丹的叛亂,平定策妄阿拉布叛亂,平定西藏珠爾墨特叛亂等為施威;給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爵,給予豐厚俸祿,娶蒙古貴族女兒為妃子,讓他們到北京或避暑山莊覲見皇帝都是施恩籠絡。
康熙三度親征準噶爾
康熙皇帝實在是個能人,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不僅平定了吳三桂,還要不遠千裏親征準噶爾的叛亂。康熙的行為給他的後人定下了基調:這樣的事情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清朝時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個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歸屬清朝外,其他兩部也都臣服了清朝。準噶爾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來在伊犁一帶過遊牧生活。自從噶爾丹統治準噶爾部以後,他野心勃勃,先兼並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東進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一陣失敗了,幾十萬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請求清朝政府保護。康熙派使者到噶爾丹那裏,要求他把侵占的地方還給漠北蒙古。噶爾丹自以為有沙俄撐腰,十分驕橫,不但不肯退兵,還以追擊漠北蒙古為名,大舉進犯漠南。
由於形勢緊急,康熙召集大臣宣布親征噶爾丹。他認為噶爾丹氣勢洶洶,野心不小,既然打進來,非反擊不可。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分兵兩路:左路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率領,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出喜峰口,康熙親自帶兵在後麵指揮。
右路清軍先接觸到噶爾丹軍,吃了敗仗。噶爾丹長驅直入,一直打到離北京隻有700裏的烏蘭布通(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克什克騰旗)。噶爾丹得意揚揚,還派使者向清軍要求交出他們的仇人。
康熙命令左軍統帥福全反擊。噶爾丹把幾萬騎兵集中在大紅山下,後麵有樹林掩護,前麵又有河流阻擋。他把上萬隻駱駝,縛住四腳躺在地上,駝背上加上箱子,用濕氈毯裹住,擺成長長的一個駝城。他的軍隊就在那箱垛中間射箭放槍,阻止清軍進攻。
清軍用火炮火槍對準駝城的一段集中轟擊,駝城被打開了缺口。清軍的步兵騎兵一起衝殺過去,福全又派兵繞到山後夾擊,把叛軍殺得七零八落,紛紛丟了營寨逃走。
噶爾丹一看形勢不利,派了個喇嘛到清營求和。福全一麵停止追擊,一麵派人向康熙請示。康熙下令說:“快進軍追擊!別中了賊人的詭計。”果然,噶爾丹求和隻是緩兵之計,等清軍奉命追擊的時候,噶爾丹已經帶了殘兵逃到漠北去了。
噶爾丹回到漠北,表麵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裏重新招兵買馬。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約噶爾丹會見,訂立盟約。噶爾丹不但不來,還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動叛亂。他揚言他們已經向沙俄政府借到鳥槍兵6萬,將大舉進攻。
公元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親征,分三路出擊: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從東路進兵;大將軍費揚古率陝西、甘肅的兵從西路出兵,截擊噶爾丹的後路;康熙親自帶中路軍從獨石口出發。三路大軍約定時間夾攻。
康熙的中路軍到了科圖,遇到了敵軍前鋒,但東西兩路還沒有到達,這時候,有人傳說沙俄將要出兵幫助噶爾丹。隨行的一些大臣就有點害怕起來,勸康熙班師回北京。康熙氣憤地說:“朕這次出征,沒有見到叛賊就退兵,怎麼向天下人交代;再說,朕中路一退,叛軍全力對付西路,西路不是危險了嗎?”
當下,康熙決定繼續進兵克魯倫河,並且派使者去見噶爾丹,告訴他康熙親征的消息。噶爾丹在山頭一望,見到清軍黃旗飄揚,軍容整齊,連夜拔營撤退。
康熙一麵派兵追擊,一麵趕快通知西路軍大將費揚古,要他們在半路上截擊。噶爾丹帶兵奔走了5天5夜,到了昭莫多(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正好遇到費揚古軍。昭莫多原是一座大樹林,前麵有一個開闊地帶,曆來是漠北的戰場。費揚古按照康熙的部署,在小山的樹林茂密地方設下埋伏,先派先鋒400人誘戰,邊戰邊退,把叛軍引到預先埋伏的地方,清軍先下馬步戰,聽到號角聲起,就一躍上馬,占據了山頂。叛軍向山頂進攻,清軍從山頂放箭發槍,展開了一場激戰。費揚古又派出一支人馬在山下襲擊叛軍輜重,前後夾擊。叛軍死的死,降的降。最後,噶爾丹隻帶了幾十名騎兵脫逃。
經過兩次大戰,噶爾丹叛亂集團土崩瓦解,康熙要噶爾丹投降,但是噶爾丹仍然繼續頑抗。隔了一年,康熙又帶兵渡過黃河親征。這時候,噶爾丹原來的根據地伊犁已經被他侄兒策妄阿那布坦占領;他的左右親信聽說清軍來到,也紛紛投降,願意做清軍的向導。噶爾丹走投無路,隻得服毒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