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也給德國的政治和經濟形勢造成了巨大衝擊。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帶來的困境,1933年,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從而開始了法西斯在德國的統治。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後,對內在“一體化”和“領袖原則”下實行獨裁統治,建立“總體戰爭經濟”體製,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大肆擴充軍備,發展軍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外則推行侵略擴張政策,企圖建立一3個“大德意誌帝國”。在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於1939年發動對波蘭的入侵,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次將人類帶入戰爭災難之中。戰爭的結果是德國再次戰敗,德國法西斯走向覆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英、法、蘇四國對德國實行分區占領,德國人的命運掌握在占領者手中。在美、蘇冷戰的國際大氣候下,德國在1949年被分裂為實行不同社會製度的兩個國家。在美、英、法占領區,建立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實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和社會市場經濟體製,發展成為一個較成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在蘇占區則建立了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的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盡管如此,兩個德國的人民憑著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奮發圖強,使自己的國家發展成為東、西方兩大對立陣營中的重要強國。其中,聯邦德國成為西歐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是僅次於美國、日本的世界經濟大國;民主德國也成為東歐各國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德意誌民族如傳說中的不死鳥,浴火重生,再次實現了它的新崛起。1990年,在東西方關係趨於緩和的國際大背景之下,分裂長達40多年的德意誌民族抓住曆史性的機遇,實現了渴望已久的民族統一。再次統一起來的德國,由於其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口,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通觀德國曆史的發展,可謂幾度興衰。她走過的是一條分裂、統一、崛起——冒險、失敗——再分裂、再統一、再崛起的曲折發展道路。她經曆了中世紀的強盛、近代的驕傲、今日的重新崛起和輝煌,也遭受過分裂的羸弱、飽受戰敗後欺淩的痛苦。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通過對德國曆史的學習,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