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沈北山四處碰壁之後的壯舉(1 / 3)

前邊說過,沈北山從小家境貧寒,但聰慧過人,為曾樸之父曾之撰所喜愛,接到曾家如同養子般地看待,因此,曾樸與沈北山的關係親如兄弟。沈北山第一次北上京城謀職,曾樸為他送行,言談之間,全是書生當熱血報國的高昂架式。沈北山北上之後,有一天,曾樸在常熟好友張鴻家中遊玩,偶爾看到了沈北山寄給張鴻的一封信,信中談及外省人在京都的苦悶、官場鑽營的方法和技巧,隱約透露出想做官的意思。

讀了信,曾樸憤然而起,當天夜裏即奮筆疾書給沈北山寫了一封信:“與子別四餘月矣,南禽返巢,時懷朔風,離索之感,積於陵阜。茲從張君映南處,得見手函,並諷妙句;固已撫千裏之牘,而夢人長安,讀四愁之詩,而神馳西鄂矣……”“注釋1”曾樸在信中除了敘舊外,更多的是責以大義,勸告沈北山讀書要做大事,不能為利祿所驅使而轉移了遠大的抱負。沈北山很快回信,申辯自己並未改變初衷,但家貧如洗,受寡母勤勞撫育之恩,不得不求一官職以報答九泉。對於曾樸的勸告,他將銘記於心。“足下以屏除夙習,一誌潛修為規我,可謂進苦口之藥石,鉞害身之膏肓,自當終吾之生請事斯語。”

光緒二十五年(1899),沈北山受不了妻子和丈母娘的窩囊氣,憤然離家出走,再次返回京城,這段時間他混得並不怎麼樣,可以用“慘淡”二字形容。最關鍵的是,朝中大老翁同龢被罷官去職,沈北山失去了政治靠山,在官場上也就自然而然走起了黴運。

官場失意之後的沈北山最初是在常熟同鄉、守舊派大臣楊崇伊府中擔任家庭教員。楊崇伊的名氣不小,傳說戊戌政變的起因即是因他向慈禧太後打了個小報告而發起的。楊崇伊有個兒子名叫楊雲史,比他老子的名氣更大。此公是“江南四大公子”之一,17歲時娶了李鴻章的孫女李道清為妻,曾經追隨嶽丈出使英國,後來擔任大清國駐新加坡的領事。辛亥革命後由海外歸國,隱居在家鄉虞山,築樓而居,取名為“江山萬裏樓”。晚年的楊雲史沉淪於花叢中,在武漢迷戀上了一個叫做陳美美的名妓。老牛啃嫩草,往往最容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武漢的媒體紛紛出動,打探楊雲史、陳美美的秘聞豔史,連他們最私密的起居細節也不放過,在報刊上竟相刊登。楊雲史寫了兩首打油詩給予回應,其一為:“妓女千千萬萬,嫖客萬萬千千,輪我做了嫖客,便鬧得瘴氣烏煙。我也莫名其妙,任君聽其自然。”其二為:“報是他出版自由,嫖是我個人自由,要怪他家家報館,先怪我夜夜春樓。隻要風流不下流,這其間何必追究?”才子畢竟是才子,當了嫖客還這麼冠冕堂皇的文雅,也不簡單。

沈北山教的學生就是這個“江南公子”。楊崇伊是曾樸的姑父,沈去楊府執教即出自曾樸的推薦。可惜沒教多久,因“意見齟齬”,沈被楊家委婉辭退。事後沈北山感歎道:楊雲史本是可造之才,自愧學淺,未能將其琢磨成器。在寫給曾樸的一封信中,他說:“北之嗜好與其家學相左,莘兄不以為然,弟又不能自改,意見齟齬,亦無如何之事也。”

“注釋2”

這之後,沈北山由嶽丈費念慈的同年某人薦了一個館,是在英年府中當教書先生。史料記載英年出身雲:“姓何氏,隸內務,為漢軍正白旗人。”此人以貢生考取筆帖式,會看風水,任步軍統領右翼總兵,是載漪的黨羽。英年有兩個兒子要學做八股文、試帖詩,請沈北山去教導。沈北山是翰林出身,英年也不敢怠慢,還算看得起他。有時到書房中和沈北山聊天,談起宮廷裏頭的生活,不免提到光緒皇帝。英年屬於“後黨”,言語間對光緒皇帝很不客氣,今天說光緒如何病重,明天說光緒是天閹,不能生育,後天又說光緒天天躲在瀛台看春宮畫冊。沈北山聽不入耳,又不好公開頂撞,畢竟拿了人家工錢。但是,有時候聽英年說得太過頭了,忍不住也起爭執。久而久之,終於又鬧了個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