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載,岑春煊為官自律,以肅貪懲腐聞名於世,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成員。但是他脾氣暴躁也是有名的,他為官的風格是遇事敢於負責,很少推諉躲閃。例如岑春煊後來擔任兩廣總督期間,廣東北部發生教案,在近代中國,每發生一起中國人殺死外國人的事件,總要引起重大的外交風波,清政府往往以撤換地方官、重懲案犯、巨額撫恤外國死難者來息事寧人。如四川酉陽教案、雲南浪穹教案、廣西西林教案等。廣東連州教案發生後,岑春煊給連州知府下令,把已經判了死刑的十餘名案犯關押起來聽候處置。又下令充當洋人文案翻譯的溫宗堯會同英國領事前往辦理斬殺盜犯。事後,英國領事為了得到中方更多賠款,竟然矢口否認所斬殺的盜犯是真凶,與溫宗堯糾纏。事情鬧到總督府,岑春煊大發雷霆,指著英國領事的鼻子吼道:“當初那些盜匪都是經你指認了的,你胡亂指認凶犯,錯殺無辜百姓,要賠款也是你先賠中國人的款!”洋領事遇到這麼個硬總督,也不敢再鬧,此案就此了結。
真正讓岑春煊得到慈禧太後厚愛、從而走到中國近代史舞台前排的,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爆發的義和團事件。庚子難起,慈禧太後狼狽向西安逃竄,時任甘肅布政使的岑春煊帶領一千騎兵前來迎駕,誰知道還有個比他更先一步來拍馬屁的。此人叫吳永,原是懷來縣的一個縣官,因救駕及時加上為人殷勤而被慈禧看中,臨時任命為西行的糧台會辦。岑春煊原比吳永官大幾級,現在忽然間成了共同伺候太後的“同事”,免不了心理失衡。碰到看不慣的地方自然破口訓斥:“我非參你不可!”沒想到吳永是個不怕事的,有慈禧太後撐腰,腰杆子也很硬:“有本事盡管去參,本人在此恭候。不過別忘了,我也奉旨專折,同樣可以參你。在官場上我一身清白,你累累罪狀,看誰厲害!”岑春煊一聽大怒,躥上去揪住他的衣領揮拳要打,想到此地不宜動武,無奈又放開了。不過後來岑春煊還是走李蓮英的路子,用調虎離山之計將吳永派到兩湖去催解糧餉,一樁公案才算了結。
岑春煊接手糧台會辦,以他大膽潑辣、敢於任事的行事風格,確實比吳永得力許多。糧台會辦是兩宮向西安逃跑時臨時設置的一個官職,其名曰“辦理前路糧台”,職責是兩宮大駕啟行之前去沿途州縣打前站,準備糧草。然而一路西行,所經過的地方盡是些偏僻窮困的小縣,加上正值國難,兵荒馬亂,要在聖駕到達之時備齊數千人食宿所需的柴蔬鹽糧,實在困難重重,吳永以前隻是懷來縣的一個縣官,其權威也遠遠不夠,何況此人性情淳厚儒雅,應付起這等事務來很難得心應手。
岑春煊上任就不同了,大權在握,等於是欽差大臣,“岑自得督辦名義後,沿途即大肆威福,對於地方供應官吏,往往非法淩虐,恣睢暴戾,氣焰至熏灼不可近”。“注釋1”山西天鎮有個縣官聽說兩官到了前方不遠的宣化縣,趕緊備好筵席畢恭畢敬迎接大駕光臨。誰知道慈禧太後忽然不想走了,發下話來,讓人馬在宣化多住幾天。那時節天氣正熱,苦的是天鎮縣那個縣官,備好的食品全都腐臭,隻好撤席。等他剛剛撤了酒席,兩宮又從宣化出發了,臨時再準備談何容易?縣官急得團團轉,碰到新上任的糧台會辦岑春煊,不管他說什麼理由都沒用,下令當天必須準備幾千人的飯菜,縣官被逼得走投無路,喝了毒藥一死了事。再往前走是山陰縣,又遇到類似情況,山陰縣的縣官膽小怕事,跪在地上直流眼淚,岑春煊隻管訓斥:“糧草不辦好,看你有幾個腦袋!”
岑春煊能得到慈禧太後的恩寵,據說源於一件小事:西狩途中的慈禧太後穿一身普通村婦的服裝,一路神情淒然,驚慌失措,自從有岑春煊率馬隊前來護駕,心神才稍稍安寧。有一天夜晚,慈禧夜宿破舊的寺廟裏,夢中忽然驚醒,披衣而出,月光下,有人站立著像座山峰,隻聽那人朗聲說道:“岑春煊在此保駕,太後不用怕!”慈禧大為感動,到達西安後仍念念不忘,對岑春煊說:“這次西狩,你是竭誠扈從的大功臣,將來有一天回到北京,也不會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