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妞兒性格剛烈,遇事敢作敢為,後來她的死表麵上看起來是因為溥儀與瑾妃鬧翻而引起的,往深處探究卻有多種原因,其中也包含有自身性格方麵的因素。
因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均無後,慈禧下了一道懿旨,讓溥儀入官過繼給同治和光緒為子。這麼一來,同治和光緒先前的妃嬪名義上都成了溥儀的母親。那麼多女人爭奪一個兒子,“家庭戰爭”自然不可避免。皇宮裏的“家庭戰爭”雖說看不見硝煙,卻無比殘酷,稍有閃失即有性命之憂。比如溥儀與瑾妃之間的幾句爭吵,竟斷送了溥儀親生母親的性命。
瑾妃才能平平,此時已升為端康太妃,雖說她的妹妹珍妃死於慈禧之手,慈禧仍然是她模仿的榜樣。她不僅學會了毒打太監,還學會了派太監監視皇帝,親自安插了幾個太監到溥儀身邊當眼線,這大大傷害了溥儀的自尊心。有一天,溥儀聽說瑾妃辭退了為她看病的醫生範大夫,這本來是宮中的一件小事,用不著溥儀操心費神,可是先前堆積的不滿鬱結於胸,溥儀氣衝衝跑到永和宮,一見了瑾妃就大聲嚷道:“你憑什麼辭掉範大夫?太專擅了!我是不是皇帝?宮裏誰說了算數?真是專擅至極!”瑾妃莫名其妙受了小皇帝的一頓訓斥,找到攝政王載灃和幾個王公訴苦,向他們大哭,叫他們給拿主意。可是這些王公誰也拿不出什麼好主意。
消息反饋到溥儀這兒,溥儀冷笑一聲,慷慨激昂地說:“她是什麼人?不過是個妃子,本朝曆代從來沒有皇帝管妃叫額娘的!嫡庶之分還要不要?”王公們看見皇帝發脾氣,一個個都嚇得不敢說話。
後來瑾妃在後宮搬了救兵,溥儀的祖母和母親都被叫來了。祖母性格怯懦,是個生性怕事的人,竟拉著八妞兒一起向瑾妃跪下,懇求瑾妃息怒。在祖母和母親含著淚水的苦苦勸說下,溥儀答應給瑾妃賠禮道歉。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這個不是賠得我很賭心。我走到端康(瑾妃)麵前,看也沒看她一眼,請了個安,含含糊糊地說了一句‘皇額娘,我錯了’,就又出來了。”“注釋3”
過了兩天,溥儀就聽到了他母親自殺的消息。八妞兒是吞食鴉片自殺的,臨死之前,這個性格剛烈的女子寫了幾份遺書,在給兒子溥傑的遺書中他寫道:“你長大了,千萬不要像你阿瑪那樣沒有誌氣,要好好地念書,好好地幫助你哥哥,這才不負我生你一場。”“注釋4”據溥傑分析說,她母親平日與瑾妃很要好,特別是在勾結奉係軍閥的事情上尤為誌同道合,所以溥儀和瑾妃鬧翻,她母親就覺得很心痛,既認為溥儀不聽話,又覺得對不起瑾妃,大清複辟的希望更加渺茫,在這種進退維穀的心境下,隻有吞服鴉片了結生命。
載灃(1883-1951),愛新覺羅氏,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子。光緒二十七年(1901),載灃19歲,奉命前往德國辦外交,“注釋5”名義是“欽命派赴德國傳使大臣”。從德國歸來後不久就接到了慈禧“指婚”的懿旨。為了這道懿旨,載灃的母親劉佳氏神經大受刺激,幾近瘋癲。原來,在此之前載灃已經訂親,劉佳氏對那門親事也很滿意,慈禧的“懿旨”將一切計劃打亂,劉佳氏不得不含著愧疚的心情去向那戶人家退婚。在老實本分的劉佳氏看來,這麼做很不地道,也很不體麵,退婚回來後,她就變得有些瘋瘋癲癲了。
載灃的性格秉承了他父母的一些特點,拘謹怕事,保守穩妥。不過,畢竟是漂洋過海出過國的人,眼界和心境也不至於太低。據溥儀對其生父生活瑣事的回憶:醇王府是第一個備有汽車、裝有電話的王府,他們的辮子剪得最早,載灃也是王公中最先穿上西服的人之一。但是他對西洋事務缺乏真正的了解,以穿西服為例,載灃穿了許多天西服後,有一次很納悶地問他兒子溥傑:“為什麼你們的襯衫那麼合適,我的襯衫總是比外衣長了一塊呢?”溥傑一檢查,原來載灃一直把襯衫放在了褲子外麵。
載灃優柔寡斷的性格在處理袁世凱一事中表現得特別充分。
載灃作為攝政王統領清廷,可是眼前擺著個袁世凱,占據軍機大臣的要職,而慶親王奕劻又是讓袁世凱拿銀子喂飽了的人,完全聽袁支配。據說,光緒皇帝垂危之際曾拉著載灃的手叫他殺掉袁世凱。現在又麵臨大權旁落之勢,殺袁更成了當務之急。
有人給載灃出主意:袁世凱每日上朝僅帶差官一名,進乾清宮後便隻有他單身一個人,若能出以非常手段,參照康熙皇帝殺鼇拜的辦法幹了再說,即便奕劻如何有心庇護,張之洞如何危言聳聽,那時也來不及了。可是這個計劃最後還是泡湯了。最讓載灃泄氣的是慶親王奕劻的一番話:“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麼辦?”載灃隻好召集王公大臣開會,商量來商量去,最後的處理結果是讓袁世凱回老家養“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