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他島位於地中海的中心,是同盟國艦船往返直布羅陀和亞曆山大的一個中間停靠站,位置相當重要。同時,由於它橫跨意大利至利比亞的航線而成為有力打擊軸心國海運的堅固堡壘,被稱為通向北非的“喉嚨”。
盟軍駐馬耳他的戰鬥機和轟炸機迫使德、意運輸船隻不得不繞道航行,增加了德意運輸的難度,從而極大地削弱了德意向北非實施運輸的能力,也削弱了前線的戰鬥力。
作為英國艦隊基地的馬耳他,能夠威脅意大利和德國的運輸船隊,迫使意大利艦隊投入大量的護航兵力,而且被迫在缺乏空中支援的情況下作戰。
當馬耳他島上的力量強大時,前往北非的軸心國的運輸船有將近五分之二被擊沉;當該島力量薄弱時,軸心國便有95%以上的運輸船安全駛抵目的地。
因此,軸心國一直將馬耳他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對其實施打擊,想盡一切辦法企圖拔掉這個“眼中釘,肉中刺”。1941年12月,希特勒給地中海戰區德軍下達指令,規定1942年的任務是:
取得意大利南部到北非之間的製空權和製海權並牢牢地掌握在手裏,以保證通向利比亞和昔蘭尼加海路的安全,尤其要不惜代價壓製馬耳他。切斷敵人經過地中海的交通線以及英國從圖卜魯克和馬耳他實施的補給。
該指令同時任命凱塞林元帥為德軍南線總司令。此外,德軍統帥部將第二航空隊派往西西裏,旨在協同意大利艦隊作戰,加強對馬耳他島的攻擊,對其實施海、空封鎖,想以此擊垮馬其他島。
1942年上半年,德軍對馬耳他島實施了一係列狂轟濫炸,摧毀了島上大量英軍作戰飛機。
5月中旬,凱塞林認為,他已完成了摧毀馬耳他防禦的任務,遂將第二航空隊的部分部隊調往東線。放鬆了對該島的封鎖,英國趁機加強該島的空、海軍兵力。
與此同時,美國航空兵也陸續投入地中海作戰。
5月底,盟軍再次在整個地中海建立了空中基地,恢複先前的戰鬥力和防禦力。尤其是在馬耳他島,從4月19日至6月5日,航空母艦給島上一共運送了178架戰鬥機。更為重要的是,調往馬耳他的新型魚雷機具有更大的作戰半徑——從1939年的100海裏達到1942年的400海裏,超越了整個地中海的範圍。
因此,軸心國的運輸船即使采取最遠的迂回航線,也難以逃脫英國飛機的攻擊,甚至連拜爾迪耶、圖卜魯克和馬特魯港內的軸心國艦船也難逃脫被攻擊的命運。
軸心國實際上已不可能保護船隊免遭英國飛機的襲擊。凱塞林隻好集中力量轟炸該島的機場。
在一次轟炸中,德機共投擲700噸炸彈,摧毀地麵的17架飛機。但是,德國轟炸機同時也遭到英國戰鬥機的有力反擊,損失飛機65架,而英軍僅損失36架“噴火”式戰鬥機。
德國轟炸機不得不實行打了就跑的戰術,才能維持原有的實力。6月中下旬,軸心國在北非取得勝利之後猶豫不決,終於放棄占領馬耳他島的“大力神”計劃。7月初,英軍統帥部決定將四五月間被迫撤離馬耳他島的潛艇重新派回,恢複該島的進攻基地的作用。7月20日,第一艘潛艇抵達馬耳他。潛艇部隊的作用很快便顯露出來;8月,共擊沉7艘軸心國運輸船,總噸位達4萬餘噸。至9月,馬耳他已完全恢複了作為水麵戰艦、潛艇和戰鬥機基地的作用。自從1942年6月英國開往馬耳他的兩支護航船隊被擊潰以後,英國沒有再進行例行的護航戰役。高射炮彈和航空汽油等重要物資,是由快速水麵艦艇和潛艇運往馬耳他的。
然而,守軍麵臨的食物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從3月至8月隻有兩艘受創的補給船開到馬耳他,補給的物資遠遠不夠。島上尤其缺乏麵粉和彈藥,假如得不到及時足夠的補給,英國守軍很難堅守下去。
於是,英國政府決定在8月中旬再進行一次護航戰役,派一支龐大的運輸船隊去馬耳他,行動代號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