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劇,是福建地方劇種的典型代表,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2005年5月,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閩劇,流行於閩江下遊的福州方言區,以及閩東、閩北一些以福州方言為第二方言的區域。隨著福州人不斷走向世界,閩劇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地。
閩劇曆史悠久,福州曆史上的著名學者、明朝“閩中十才子”之首、東林黨重要成員之一的曹學佺被尊為“閩劇始祖”。相傳,曹學佺因得罪權貴被遣返家鄉福州之後,著書立說之餘組織家中的仆人辦起了戲班。曹學佺的私人戲班名聲很大,被後人稱為“儒林班”,成了閩劇的前身。
明朝末年,昆山腔、弋陽腔等相繼傳入福州地區,被福州當地民眾稱為“嘮嘮班”。“嘮嘮班”與流行於福州民間的方言小調融合,形成以“江湖調”為主要唱腔的“江湖班”。同時,現在的寧德、福安地區又出現了以“江湖調”和颺歌為主要唱腔的“平講班”。清朝末年,“嘮嘮班”和“平講班”以及“儒林班”互相融合,最近形成今天的閩劇。辛亥革命後,閩劇表演空前繁榮,出現了舊賽樂、新賽樂、三賽樂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戲班。還湧現出一批成就卓著、德藝雙馨的閩劇表演藝術家,如被稱為閩劇“四大名旦”的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其中,鄭奕奏名聲最響,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並稱“北梅南鄭”。
閩劇傳統劇目極為豐富,現存約1000多種。有表現執著追求純潔愛情的《缺哥望小姐》、《荔枝換絳桃》、《珍珠塔》等;有表現忠君愛國、仁義道德思想的《蔡廷鍇鬆滬抗日》、《王茂生進酒》、《雷夜贈衣》等;有表現名人和英雄崇拜意識的《林則徐自訴》、《甘國寶》、《翁正春》等;有表現清官崇拜意識的《陳若霖斬皇子》、《知縣斬按司》、《朱奎斬侄》等。這些的故事已經融入福州人的日常生活,成了他們為人處世、教育後代最生動的教材。
閩劇的曲牌大部分來自於弋陽腔、四平腔、徽調和昆曲,角色行當方麵,閩劇早期比較單一,隻有生旦醜三個角色,後來受京劇、徽班的影響,角色才逐漸豐富。閩劇演員在表演的時候,非常注重展示自己的形體身段,不僅通過語言,還要通過形體動作來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劇情環境。
閩劇又因為融入了許多民間小調等藝術形式,因而在唱腔上顯得更加委婉動聽。另外,閩劇深受昆山腔、弋陽腔的影響,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
所以,可以說閩劇是幾大重要劇種精華的濃縮,是現代福州城市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最好的例證。
400年曆史,歲月悠悠,閩劇一路走來,風光無限。閩劇平民化、大眾化的審美,鄉土氣、煙火氣的題材,風格獨特、極富藝術張力的舞台表演深刻反映了福州人幾百年來根深蒂固的正統觀念和敢為人先、勇往無懼的開拓創新精神以及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精神。
閩劇,是根植於福州百姓生活的寶貴的舞台藝術,是在外漂泊的福州人永遠難以割舍的“鄉音”。試問,在異國他鄉突然聽到家鄉的聲音,該是一種怎樣的感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