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殘本《茶經》中,有一句“茶喜高山之陰,日陽之早”。路東浩看得明白,意思是說茶樹適合在向陽山坡,且有樹木蔭蔽的地方生長,可是種茶人卻指揮他們種在向陰的地方。路東浩本就是教書的,看懂古文自然不在話下,他看了幾天的《茶經》,已懂了不少茶道,於是不知好歹地提出了質疑。。
種茶人丟了臉麵,立刻嗬斥他不許再胡說,可這一切卻被一個主事人看在眼裏。那位主事人叫王仲文,曾出國留學,沒什麼架子,他走過去就問路東浩為什麼會那樣說。路東浩正好憋了一肚子的委屈,他抓住機會,一股腦地說了出來。
路東浩說,茶樹起源於中國西南的深山密林,亞熱帶森林植物雜生在一起,被高大的樹木所遮擋,在漫射光多的條件下生育,形成了耐蔭的習性。若改變了一物的特性,它的本質就會變化,到時候茶的味道也會因此改變。
王仲文很快就明白過來,路東浩說的雖然抽象,甚至有點迷信,但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光照強度會影響光合作用的進程,在連環影響下茶葉的產量和品質就會跟著變化。
過了幾天,王仲文仔細觀察路東浩,他驚訝地發現路東浩懂得很多茶理,甚至比精製茶工懂得的還多。順理成章地,路東浩變成了初製茶工,又從初製茶工變成了精製茶工。有人多次問他,為什麼忽然那麼了解茶道,路東浩隻是笑說邊看邊學的,從未向人提起過那本殘缺的《茶經》。直到有一日,忽然發生了一件事情,這讓路東浩的人生又發生了一個大轉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染指南洋,戰火逼近緬泰。佛海地區遭受了日機轟炸掃射,人心惶惶,動蕩不安。昆明滇中茶公司電令全廠撤退,可這時佛海茶廠已進入全麵完成的最後階段,工人們根本不想離開。
終於,他們還是離開了,但是在撤離的時候路東浩掉隊了。為了躲避日機轟炸,路東浩隻好一人東逃西躲,最後奔進了一座老宅裏。那座宅子早就沒人住了,當地人說那是1920年一個英國人建的,可是後來那家人回國後就沒再回來。後來宅子被當地人強占,卻不知為何總是有人失蹤,於是就傳出宅子有不幹淨東西的流言。久而久之,再也沒人敢接近那宅子,跟其他傳說裏的鬼宅一樣,那座宅子也荒廢掉了。
這種狐精鬼怪的故事,路東浩不知聽了多少,還能編出本書來,因此他嗤之以鼻,並不取信。躲避轟炸時,路東浩被迫跑進了宅子,怎知這一次他卻見到了難以想象的事情。很幸運,路東浩平安地走出了宅子,並安全地離開了雲南。
1949年,全國解放後,佛海茶廠又恢複了生機。令人驚訝的是,路東浩很快做起了茶葉的大買賣,並飄洋過海地定居在馬來西亞,沒有再回國。有人曾問過路東浩,怎麼白手起家得那麼快,一下子成為富商,但他總說是運氣好罷了。
當我出生以後,路東浩,也就是我的祖父,他隻在一次酒醉時提到過,他的成功緣於那本殘缺的《茶經》。那天祖父躲進鬼宅時,發生了一件特別的事情,借著《茶經》的內容提示,他得到了黃金盒子,裏麵有一件無比珍貴的東西,因此發跡。奇怪的是,祖父說他沒有帶走黃金盒子,僅帶走了盒子裏的東西,而且隻取走了一小部分。
我追問祖父,黃金盒子裏到底是什麼東西,居然比黃金還珍貴,還問他在宅子裏遇到了什麼事情。可祖父笑而不語,隻說他唯一的願望就是想看看殘本《茶經》最後那幾頁記載了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