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殲黃維兵團的勝利,砍掉了搖搖欲墜的國民黨反動統治一個有力的支柱,加速了淮海戰役勝利的進程。
譚政,遼西鏖兵著“檄文”
在遼沈大戰中,我軍十大將中曾建功立業的除了蕭勁光,還有譚政。1948年2月,冬季攻勢即將結束,遼沈戰役將要來臨。為了貫徹中央軍委的指示,總結冬季攻勢以來東北我軍政治工作的經驗,為遼沈戰役奠定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東北軍區政治部召開了東北全軍政治工作會議,譚政在會上做了《關於開展“五整一查”的整軍整黨運動》的報告。譚政在報告中著重強調,通過這次“五整一查”的整軍整黨運動,解決部隊成份不純、思想不純、作風不純的問題。批評了各縱隊學員赴炮校學習途中違犯部隊紀律的問題,指出了部隊政治工作存在的缺點。會議結束後,在譚政等軍區政治部指示下,各部隊陸續開展了新式整軍運動。經過譚政40天左右的主抓,東北我軍廣大指戰員,克服了缺點,改進了作風,增強了政治、紀律觀念。
1948年8月14日中央軍委決定,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正式分開,林彪任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譚政任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1948年8月29日,“東野”前線指揮所,一封事關遼沈戰役大局的電報指示,即譚政起草了《遼沈戰役行動前政治動員指示》的電報,經羅榮桓審定,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名義發出的。一場關係東北命運、關係全國命運的驚天動地的戰略決戰——遼沈戰役,即將在東北大地鄭重拉開帷幕。
我軍攻克錦州之後,長春守軍六十軍軍長曾澤生拒絕執行蔣介石派飛機空投的命他率部突圍的手令,於10月17日率3個師2萬餘人起義。六十軍原是雲南的部隊,被蔣介石強行調來參加東北內戰,官兵對蔣介石的控製早有不滿。其所屬一八四師前師長潘朔端曾率部於1946年在海城起義,對雲南的部隊影響很大。蔣介石命曾澤生突圍的手令稱:如“違抗命令”“陷全盤戰局於不利”“應受到嚴厲之軍紀製裁”,其目的是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把失敗的責任推給旁人,這就更加速了六十軍的起義。
六十軍起義後,城內守軍更加混亂,鄭洞國惶惶不安。他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周恩來當時任政治部主任,素有舊誼。18日,周恩來副主席致信鄭洞國:“欣聞曾澤生軍長已率部起義,兄亦在考慮中。目前,全國勝負之局已定。”“兄今孤處危城,人心士氣久已背離,蔣介石縱數令兄部突圍,但已遭解放軍重重包圍,何能逃脫。曾軍長此次舉義,已為兄開一為人民立功自贖之門。”“時機急迫,顧念舊誼,特電促速下決心。望與我前線蕭勁光、蕭華兩將軍進行接洽,不使吳化文、曾澤生兩將軍專美於前也。”
此時,我軍已完成了對守城的另1個軍(新七軍)3個師的嚴密包圍。18日下午,新七軍各部也紛紛放下武器向我軍投降,鄭洞國及其司令部等也於19日早晨放下武器。我軍兵不血刃,爭取起義和投誠者9.6萬人,解放了長春。麵對土崩瓦解的局麵,蔣介石於10月18日第四次飛到沈陽,督促已進至彰武一帶的廖耀湘兵團收複錦州,又命五十二軍搶占營口。19日,蔣介石宣布任命杜聿明為衛立煌的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駐葫蘆島,指揮葫蘆島國民黨軍由南向北與由沈陽西進的廖兵團夾擊我軍。為此,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於10月19日兩次電示:如果在長春事件之後,蔣介石、衛立煌仍不變更錦(西)葫(蘆島)、沈陽兩路向你們尋戰的方針,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種情形下,你們采取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甚為正確。因沈敵決心撤退,你們須用全力抓住沈敵,暫時不能打錦、葫,在殲滅沈敵以前,錦、葫應由攻擊目標改變為鉗製目標。同時,應以自長春兼程南下的十二縱和3個獨立師及南滿獨二師共7個師,配置在營口以北,阻敵由海上逃跑,造成“關門打狗”的形勢,就地全殲東北蔣軍。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野司於10月20日、23日對圍殲敵西進兵團作了具體部署,規定了各部隊的行動,並以在錦州附近的2個師有意向西南佯動,沿途準備大軍糧草房舍,虛張聲勢,迷惑敵人,以調動廖兵團繼續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