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員令》的鼓舞下,我野司按照軍委指示,命令由長春南下的十二縱除以一部圍殲鐵嶺敵第五十三軍一一六師外,主力連夜疾進,抓住沈陽的敵人;命令一、二、七、八、九縱於28日分路東進。31日,七、八兩縱及南滿獨二師占領了遼陽、鞍山、海城等地,隨即轉向營口,九縱也於同時進逼營口。與此同時,一、二兩縱經巨流河東渡遼河向沈陽前進。各部不顧連續10天作戰行軍的疲勞,忍饑受餓,向指定目標挺進。有的部隊以每小時18裏的急行軍前進。31日,一縱、二縱、十二縱以及由開原南下的5個獨立師、由本溪北上的獨十四師,已經把沈陽緊緊包圍起來。11月1日上午,我軍發起總攻。11月2日,沈陽守敵13.4萬餘人被我全部殲滅,沈陽解放。
《動員令》的鼓舞下,我軍在向沈陽之敵發動總攻的同時,九縱也開始進至營口近郊。七、八兩縱及南滿獨二師也已趕到營口以北。11月2日7時,九縱及獨二師分三路突入市區,敵軍一麵抵抗,一麵爭先恐後上船逃跑,被擊斃和落海淹死的約三四千人,敵五十二軍除軍長劉玉章率一部分殘兵敗將乘船逃脫外,其第二師全部、軍直屬隊及二十五師各一部共1.4萬餘人被我殲滅。接著,困處在錦西、葫蘆島狹窄灘頭陣地的蔣軍從海上撤退。承德的敵軍也狼狽逃竄。杜聿明則被蔣介石調到徐州,又擔負起收拾淮海戰場殘局的責任。至此,東北全境及熱河宣告解放。整個遼沈戰役我軍共殲敵47.2萬餘人。
11月3日,中共中央電賀全東北解放。電文說:“熱烈祝賀你們解放沈陽,全殲守敵,並從而完成解放東北全境的偉大勝利。”“希望你們繼續努力,與關內人民和各地人民解放軍親密合作,並肩前進,為完全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驅逐美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解放全中國而成!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遼沈戰役的最後決戰,結束了國共兩黨在東北的戰爭,東北全境解放!但是,這個時期,東北部隊中出現了東北籍幹部戰士不願意離開家鄉入關繼續打仗的思想障礙。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旅以上的幹部對部隊麵臨的思想狀況反映十分強烈。譚政向政治委員羅榮桓彙報當時政治工作會議情況後,大家都認為這是東北部隊急需要解決的嚴重問題,商量準備在遼沈戰役結束後的一個月的部隊休整期間解決。正在這時,軍委發出命令:東北野戰軍各縱隊以一兩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急速入關平津作戰。部署休整部隊的會議,忽然變成緊急動員入關的會議。這可忙壞了東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譚政,連夜起草《平津作戰的政治動員指示》。
要戰勝自己的敵人,指揮百萬大軍作戰,為了穩住平津地區的敵人——傅作義集團,部隊向關內開進前,毛澤東起草電報指示:“請東北局及林(彪)、羅(榮桓)、譚(政)令新華社及東北各廣播電台在今後兩星期內,多談沈陽、新民、營口、錦州各地我主力部隊慶功、祝捷、練兵、開會的消息,以迷惑敵人。”天津是華北的商埠城市,又是戰略據點,平津戰役首先從攻克天津開刀。當時天津前線司令員是劉亞樓,前線主管政治工作的便是譚政。發起總攻前,譚政深入前線部隊進行思想動員。要求部隊打好入關以後的第一個攻堅戰,要求部隊做到打好仗、團結好、政策紀律好,創造“三好”戰鬥連隊。號召部隊成為英勇作戰的模範,成為團結人民、團結友軍,遵守紀律、執行好政策的模範。向部隊宣布“約法八章”,做到“秋毫無犯”。部隊攻克天津後,譚政以劉亞樓和他的名義寫的攻城部隊執行城市政策紀律的情況報告,受到中央軍委的表彰,通報指出:“所有攻擊天津各部隊,凡戰鬥英勇紀律良好者,應予通令嘉獎,並向我軍致慶賀。”
譚政認為,戰爭的勝利,是全軍廣大指戰員英勇奮戰、流血犧牲的結果。他說:天津攻堅戰的勝利,首先歸功於冀中、北、冀熱察和東北等地人民,他們都以極大的人力物力支援平津前線。應該看到,攻打天津的戰役中,無數的農民、糧草、騾馬、大車和滿載軍需品、慰勞品的火車皮和卡車,像潮水一般地湧向前方,鼓動了前線的指戰員們,給戰爭以極大支援。許多生動事例感人肺腑,例如,前線需要蘆葦架橋,一個晚上,群眾送來500多捆。天津近郊居民,遭受國民黨焚村拆房災害,流離失所,人民解放軍各部隊接群眾離開前線,安全保護。群眾控訴敵人犯下的滔天罪行,紛紛請求人民解放軍救民除害,激勵了戰士們殺敵複仇的決心。人民解放軍攻入天津市區巷戰還在進行,群眾自動給解放軍帶路消滅敵人。市民們湧在人民解放軍的後麵,拍掌歡呼,工人、學生則在戰鬥結束的第二天,便集合起幾千人遊行勞軍,熾熱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