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自從劉濤知道了今年便是中平元年之時,劉濤便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所以使南陽日後不處於被動的狀態,所以還未等到正月過完便忙著在南陽調兵遣將。
南陽郡治下有37個縣,劉濤便令各地縣令共招些精兵前來宛城,各地也是欣然領命,不到半月,各地一些招來的精兵都是陸陸續續的來到了宛城。共計大約有一萬餘人,劉濤這時再從中挑出一些腳力好的一千五百人,與宛城中的五百騎兵合並為二千騎兵。是故,宛城便有士兵一萬五千餘人,其中騎兵二千,由太守之子劉濤和典韋統領。令一萬三千人是步兵,則由宛城都尉黃忠統領。
在接下來的日子,劉濤和黃忠便是近乎是瘋狂的練兵。其中黃忠所統領的步兵中有八千是正規軍,所訓練的都是如何在戰場上排兵布陣,而其他七千人就是一些輔兵,輔兵則就是專門用來守城的。
如今這些兵那劉濤都是花了大價錢的,尤其是騎兵,那可是整整二千騎兵,要知道養一個騎兵就等同於3個步兵。所以騎兵無疑是最費錢的,好在劉濤靠著著書和白酒的生意賺了不少,而且宛城官倉中的一些兵器鐵甲也是極多,故此才能吃的消。
可是當統率騎兵的時候,這統領騎兵的將領卻是讓劉濤苦惱了一番,的確,黃忠是個將軍料,可是他也隻有統率步兵的經驗,卻不怎麼會統領騎兵。而典韋呢?雖說勇猛非凡,卻隻能是戰場上大殺四方,隻能算個將才而不是帥才。本來能統率騎兵的最好人選無疑是白馬銀槍趙子龍了,可是這趙子龍卻不在自己麾下,考慮到自己手中無大將,無奈,劉濤也隻能自己毛推自建,走馬上任了,自己當了這騎兵的頭領,而典韋自然而然就是副頭領了。
騎兵:在中國盛行已有兩千年,騎兵最早的大規模地運用是在中國曆史上,大約在春秋戰國之交,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出現在軍隊。前307年,趙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表明中國的騎兵的正式誕生。由於中國騎兵是仿效匈奴人的,所以,最早使用騎兵的應是匈奴人。西方則以亞曆山大大帝於前333年伊蘇斯戰役中擊敗波斯大流士三世為騎兵時代之始。最早則是公元前9世紀亞述人騎馬作戰,但當時還比較常見以馬匹運載士兵(弓兵)到戰場徒步作戰。
而騎兵的發展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大的規模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軍隊。其實長處就在於強有力的機動力能力和衝擊能力。而且天生就是步兵的克星。到來之時那是來去如風。
而這騎兵劉濤也是發了一番心思的,如今這些士兵所穿的甲胄都是由兩層所製成的,外層是由熟鐵所做的鐵甲,內層則是將一些牛和馬的皮經過精心縫製而成的。不僅如此,這二千騎兵所使用的刀都是劉濤命鐵匠運用百煉成鋼的鐵精心打造的,這些刀刀背厚,刀口處鋒利,這樣的刀耐砍,不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