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是以艦艇部隊為主體,在海洋上作戰的軍種。

現代海軍通常由水麵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岸防兵和海軍陸戰隊等兵種及專業兵組成。

主要裝備是作戰艦艇、輔助艦船和飛機,配備有戰略導彈、戰術導彈、火炮、水中武器、戰鬥車輛等。具有在水麵、水下、空中及對岸上實施攻防作戰的能力;有的還具有實施戰略襲擊的能力。可獨立地或與其他軍種協同執行海洋機動作戰。海軍通常著特定的製式服裝,使用特殊的旗幟、徽章等標誌。

海軍的產生和發展源遠流長。它以戰船或艦艇為主線,從原始簡單的古代戰船,發展到多係統的現代艦艇,從個別分散的技術推演出密集綜合的技術,經曆了數千年的漫長過程。

在木質槳帆戰船時代,古代埃及、腓尼基、中國、希臘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發源地。古代埃及的造船和航海曆史最為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最早的戰船於公元前1200多年出現於埃及、腓尼基和希臘,主要用槳劃行,有時輔以風帆。

中國造船技術在曆史上一度處於領先地位,在7000年前已能製造獨木舟和船槳,春秋戰國時期已建造用於水戰的大型戰船。公元前5世紀,地中海國家已建立海上艦隊,有雙層和三層槳戰船,首柱下端有船首衝角。古代史上著名的布匿戰爭中,羅馬艦隊用這種戰船擊潰海上強國迦太基,建立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權。

中國在三國時期,有高三、四層的“樓船”以及“蒙衝”、“走舸”、“赤馬”等多種船型,並且已有風帆戰船。南北朝時期發明車船,以腳踏木輪推進。公元11世紀,中國已將指南針用於舟師航海。唐、宋時期使用了水密隔艙、減搖舭骨,艦船建造工藝方麵采用畫“船樣”設計施工、鐵釘連接、桐油加麻絲撚縫技術、船渠修造、仿照船模造船、滑道下水等,木質艦船建造技術已達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明代已有關於造船的專著《南船記》、《龍江船廠誌》;關於航海技術的專著《指南正法》、《渡海方程》,以及涉及大量戰船武備的《武備誌》等。

15世紀,中國艦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適航性最好的船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7下西洋,已能綜合使用陸標導航、羅經指向、天文定位、計程、計時等技術,著名的《鄭和航海圖》即產生於那時。西方帆船艦隊的發展,帆裝和駛帆等技術的日趨完善,對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及殖民地的掠奪和開發起了推動作用。中國古代海軍兵器除刀、矛、弩、矢等冷兵器外,還有專門用於水戰的長鉤矛、長斧、鉤拒、拍竿等。

在世界曆史上,中國最早出現火藥武器。明代的《武備誌》記載有戰船使用的“火龍出水”等火藥武器;最遲在明洪武10年,中國戰船開始裝備金屬管形火器——火銃;明代唐順之所輯《武編》記載有人工操縱的“水底雷”等。古代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海軍技術發展緩慢,使用木質槳帆戰船,一直延續幾千年。船上戰鬥人員,主要使用刀、矛、箭、戟、弩炮投擲器和早期的火器等進行交戰。

在機器動力鋼鐵戰艦時代,由於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冶金、機械和燃料工業的發展,使得造船的材料、動力裝置、武器裝備和建造工藝發生了根本變革,為近代海軍技術奠定了物質基礎。軍艦開始采用蒸汽機主動力裝置。初期的蒸汽艦,以明輪推進,同時甲板上設置有可旋轉的平台和滑軌,使艦炮可以轉動和移動。與同級的風帆戰艦相比,其機動性能和艦炮威力都大為提高。

19世紀30年代,發明了螺旋槳推進器。1849年,法國建成第一艘螺旋槳推進的蒸汽戰列艦“拿破侖”號。此後,法、英、俄等國海軍都裝備蒸汽艦。60年代出現魚雷後,隨即出現裝備魚雷的小型艦艇。70年代,許多國家的海軍從帆船艦隊向蒸汽艦隊的過渡已基本完成,海軍的組織體製、指揮體製進一步完善,軍艦日益向增大排水量、提高機動性能、增強艦炮攻擊力和加強裝甲防護的方向發展,裝甲艦尤其是由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組成的主力艦,成為艦隊的骨幹力量。

20世紀初,柴油機—電動機雙推進係統潛艇研製成功,使潛艇具備一定的實戰能力,海軍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兵種——潛艇部隊。英國海軍裝備“無畏”級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以後,海軍發展進入“巨艦大炮主義”時代。英、美、法、日、意、德等海軍強國之間,展開以發展主力艦為中心的海軍軍備競賽。美國人A·T·馬漢提出的海權論理論,適應了這種海洋戰略的需要,為海軍大國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