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主要進行空中作戰的軍種。是軍隊的組成部分。多數國家的空軍由航空兵(殲擊航空兵、轟炸航空兵、強擊航空兵、偵察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和雷達兵等兵種組成,有的還編有地地戰略導彈部隊和空降兵。空軍裝備的機種,通常有殲擊機、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強擊機、偵察機、運輸機、直升機及其他特種飛機。
空軍的基本任務是:擔負國土防空,支援陸軍、海軍作戰,對敵後實施空襲、進行空運和航空偵察。少數國家采取空軍、防空軍分立製,空軍不承擔國土防空任務。空軍具有快速反應、高速機動、遠程作戰和猛烈突擊的能力,既能協同其他軍種作戰,又能獨立執行戰役、戰略任務。空軍是現代立體作戰的重要力量,能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重大影響,在現代國防和現代戰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自古以來人類就懷有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的願望,但是由於科技水平低下,人們也隻能將對於飛行的向往寄托於夢想和神話之中。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坐飛毯遨遊天空無不體現著人們對飛行的憧憬。同時,人們也通過各種途徑對飛行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和探索。
古代中國人民以聰明的智慧創造了許多飛行器具,這些器具是現代飛行器的雛形。
據公元32~92年東漢班固著的《前漢書》記載,王莽時期,曾下令征集賢才抵禦匈奴的侵犯。有人以能飛行窺探匈奴兵力部署而應征,王莽令他實驗,此人用鳥羽做成兩翅膀係於身上,並在頭和身上裝以羽毛,用兩臂帶動翅膀,飛行數百步落地。這是人類向往和模擬鳥類飛行的最早實驗。
據古書記載,用竹子和紙做成方形大燈,底盤上燃以鬆脂,當燈內充滿熱氣時大燈便會升空,此燈可用作傳遞信息、指揮作戰,這就是鬆脂燈。這種燈在中國流傳很廣,它是熱氣球的前驅。風箏是由中國人發明的,直到中世紀才傳到歐洲,它依靠空氣動力升空,其飛行原理與現代飛機十分相似,各國普遍認為,風箏是現代飛機的祖先。
雖然古時候人們對飛行進行了多方麵的探索,但受當時科技水平的限製,始終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直到1783年,人們才真正實現了翱翔天空的夢想。
1783年6月4日,法國的蒙特哥費兄弟用亞麻布和紙製作了一個直徑約30米的大熱氣球,該氣球上升到了1800米的天空,並在空中飄飛了2300米。1783年11月23日法國人羅企艾和達爾朗德在巴黎勇敢地登上了蒙特哥費兄弟製造的熱氣球,氣球升到1000米,在空中飛行了12千米,用時25分鍾。此次飛行轟動了整個世界,也激發了人們研究飛行器的新高潮。
1903年12月17日,人類曆史上的一個偉大時刻來到了。美國的萊特兄弟利用修理自行車的技術,並在對以往的滑翔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進的基礎上,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飛機——“飛行者”1號。該機機長6.43米,翼展12.3米,重340千克,機上安有一台12馬力的柴油發動機。10時35分,弟弟奧威爾·萊特勇敢地登上了飛機,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駕機飛上天空的人。雖然此次飛行並不十分成功,但它標誌著飛行時代的到來,從此開辟了航空領域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