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服到底是哪個年代產生的,目前各國還沒有統一的認識。據《軍事百科全書》記載:在遠古的年代,有些國家就出現了軍服的雛形。在歐洲的一些國家裏,軍服最初是為了識別敵我,所以顏色上有所區別,製式並不統一。

中國,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也曾被稱為“衣冠王國”。自夏商兩代起,中國開始出現冠服製度,衣冠服飾成了統治階級“嚴內外、辨親疏”的工具和標誌。中國早期的軍服,就誕生於冠服製度基本完善的西周。當中華民族的祖先披甲戴胄、南征北戰的時候,世界上不少人還赤身裸體,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

據我國《漢代服裝資料》記載:早在春秋之前,我國就出現了軍服的雛形。在當時的戰爭中,為了不使對方的矢石矛劍擊中自己,需要掩護身體的防禦裝備,人們開始製造甲胄。

甲——甲衣,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它可以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免受傷害。先秦時期人們把皮革、藤條等物做的防護裝具叫做“甲”,後來有了鋼片、鐵片製的甲便改稱“鎧”。胄——頭盔,是一種用來防護頭、頸的裝具。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詞便成了中國古代軍服的概稱。又因胄後來又稱做“盔”,“盔甲”一詞便成了甲胄的同義詞。所以,最早的軍服主要是甲胄,戰士穿軍服,也就是披甲戴胄。但當時的軍服製式很不統一,顏色也很混亂,多是各取所好。

從考古發掘的實物來看,商、周兩代的軍服,主要是堅厚的獸皮——牛皮、犀牛皮、鯊魚皮等製作的皮甲和青銅製作的鎧甲。那時的甲,隻是整塊皮革做成的甲片,堅硬如板,兵士穿在身上,持槍操刀搏殺時,十分不便。後來改用小片的皮革連綴。可按護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切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革片,每片穿有小孔,用細繩連綴起來。

為了增強甲片的牢固性,還用雙層或多層皮革縫製,表麵塗漆,美觀實用。自青銅器出現以後,人們用青銅鑄成獸麵護飾,裝在甲衣胸、背部。這種帶青銅片的甲衣,其防護效能比皮甲又增進一步。

軍服自產生到現在,大約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其間絕大部分時期是盔甲時代。各朝各代的盔甲不盡相同,但總的來看,直到近代以前,這一時期的軍服發展比較緩慢,變化不是很大。

軍服服飾的起源

軍服服飾的曆史,可以說和軍服本身幾乎是一樣長的。最早的軍服上人們就用羽毛、貝殼、獸牙等作為飾物。以後,在漫長的古代社會,服飾成為將士們軍服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或部落的軍隊,軍服上都有一定的服飾。獅子、老虎、鷹和其他一些動物的牙齒、爪子、羽毛以及人和動物的頭蓋骨,一直是大部分武士的象征和裝飾品。

最初的軍服服飾純粹是一種裝飾物,起到裝點軍容、體現軍威的作用。到了奴隸社會晚期,已出現較嚴格的等級製度,並有區別官員等級的各種標誌。在我國的《周禮·典命》中就記載著這種規定:“宮室、車旗、衣服、禮儀,各視其命之數”。這裏的“命”,是周朝用以區別卿士等級的標誌。春秋以前還沒有出現常備軍,文武官員的界限不很明顯,所以那時官職不分文武。周朝卿士的等級分為九命,數大為尊,相當於現在的軍銜。不同等級的卿士,不僅俸祿不同,而且官邸、車馬、服飾、禮儀上都有區別。

到了封建社會,等級製度更加森嚴,冠服佩飾成為封建特權的象征和標記,反映官員地位尊卑,要比現在標誌軍人地位的肩章、領章、袖章等軍銜符號複雜、繁瑣得多。那時,除了冠服上的標記以外,車轎、宮室、儀仗、印章等方麵也都有嚴格而詳盡的規定。史書中的《輿服誌》就是專門記載這類製度的。

那時官員的等級標誌,幾乎遍及衣、用、住、行各個領域。以後,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這種標誌愈來愈加森嚴、複雜。在各類等級標誌中最顯著的要算是穿戴方麵了。各朝各代對官服的服飾都有嚴格的規定。可見,古代軍服的服飾,不僅僅是裝飾物,還有嚴格的等級區分。

軍服色彩史話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對軍服色彩的選擇一向非常講究,因為它與軍隊兵種和地理氣候環境有著密切的聯係,其中尤其要估計到軍服色彩對人的視覺、錯覺所產生的特殊作用。各國軍服的顏色,都是根據本國所處的時代、氣候、地理環境和傳統習慣而定的。古代軍服的顏色,當初主要是為了在戰場上識別敵我。

西歐中世紀時期,出現了屬於貴族的私人性質的軍隊——騎士式騎兵。他們自備服裝,沒有統一的軍服。作戰時,常常敵我難辨,不利於戰鬥。直到15世紀末,西歐出現了雇傭軍,才規定了各自軍服的顏色和式樣。路易十四期間,正式規定了用特殊式樣的服裝作為統一的軍服。禁衛軍穿白色軍服,龍騎兵穿紅色軍服,步兵穿灰色軍服。

我國古代軍隊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也逐步認識到軍服顏色的重要性,一般偏重於使用深顏色的軍服。如宋代提出“古者戎服,上下一律,皆重赤。”就是說軍隊官兵一律穿深紅色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