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未來智能戰爭(5)(2 / 3)

而在科索沃戰爭中,在計算機網絡這個無聲戰場上,北約與南聯盟更是進行了激烈的搏殺,20世紀的第一次網絡大戰就在此時上演了。此戰共曆時78天,南聯盟“黑客”通過投放HNG炸彈、“美麗殺”病毒、“爸爸”病毒等攻擊手段,對北約進行了大規模的網上攻擊。盡管這些網絡攻擊手段還不是十分先進,但給北約帶來的麻煩卻不可小視。正如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哈默所言:“從北約與南聯盟的軍事、經濟對比來看,就傳統的軍事領域而言,南聯盟除利用有限的空防力量堅持本土作戰之外,根本無力對對手的其他軍事、經濟目標構成實際的威脅。”

但正是網絡的存在,使南斯拉夫人民打出了國界,在境外對我們進行“攻擊”。

戰爭的實踐已經證明,在現代高技術條件下,幾乎所有的軍事活動都離不開信息,也就是說所有的軍事活動都離不開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力量倍增器。不難預測:未來的戰爭將是計算機網絡空間戰爭。戰場上圍繞著信息處理和控製核心——計算機網絡的鬥爭將異常激烈,保護己方計算機係統和破壞敵方計算機係統的鬥爭將是一場生死搏鬥。

三、多兵之旅非“必勝”

作為一種全新的作戰樣式,計算機網絡空間戰也會如以往戰爭而“多兵之旅必勝”嗎?事實並非如此。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作戰部隊多達110萬人,而多國部隊的兵力數量卻隻有70萬人。雖然二者在兵力數量上具有較大的差距,但最終的勝利卻被多國部隊輕鬆取得。伊拉克部隊傷亡15萬餘人,被俘17.5萬人,傷亡率達30%;相比較之下,多國部隊卻僅以700餘人受傷,20人死亡,隻有0.034%的戰損率取得了勝利,兩者對比十分懸殊。這場戰爭被軍事家稱為是“矽片對鐵片”,在此戰中,兵力的數量顯然已經不具有戰場製勝的決定性作用了。

反之,計算機網絡信息化是不是程度越高就越能獲得戰爭的絕對勝利呢?實際上也並非如此。計算機網絡空間戰的利與弊都同樣明顯,在這種戰爭中,具有網絡優勢者固然具有一定的戰爭優勢,但由於計算機網絡本身是極其龐大的,所以它也是最容易遭受攻擊的目標,而且防不勝防。目前,世界上最龐大的計算機網絡係統在美國,在這一“國防信息基礎結構”的龐大係統中,計算機的應用功能包括從軍事指揮、武器裝備控製,直到人事調動、發放軍餉等一係列軍事活動。據報道,在1994年,美軍為測試國防部的計算機網絡抵禦信息攻擊的能力,於是就特意組織了一批計算機“黑客”,讓他們從“洲際互聯網”向國防部的計算機係統發起攻擊。然而,得到的結果卻令人十分吃驚,在“黑客”攻擊“五角大樓”的8900台計算機中,被“黑客”掌握了控製權的比例竟然高達88%,而國防部的計算機管理人員僅發現了4%的攻擊行動。如此巨大的反差讓“五角大樓”的將軍們嚇出了一身冷汗。這個案例同時也說明,如果計算機處於劣勢之軍,隻要采取靈活的攻擊方式來應對,特別是破壞敵人強大的計算機網絡係統,就可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戰場效果。據相關的消息透露,海灣戰爭前夕,某國的一批計算機“黑客”曾與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接觸,並揚言可以把美軍的作戰係統搞亂,可以幫助伊拉克取得勝利。但他們要以100萬美元作為交易條件。當時,薩達姆可能是因為缺乏計算機戰知識,他沒有認識到“黑客”的厲害,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心痛這100萬美元,也許還有其他原因,總之由於太多的“也許”,這批計算機“黑客”們最終沒有參加海灣戰爭,不然的話,也許海灣戰爭將會呈現不同的結果。

四、網絡對抗

戰場信息網絡體係中所有的作戰單元,包括指控係統、雷達、導航、敵我識別、測控、引信、光電、信息處理計算機等各種電子信息裝備,以及作戰人員,隻不過是一個個在通信網中即插即用獲取信息和輸出信息的“節點”或“端口”而巳。隻要通信網被擊破甚至癱瘓,那麼整個戰場信息網絡體係就將遭受嚴重破壞甚至損毀。為此,從通信電子戰角度出發,可從探測和破擊戰場通信網入手,以此分析和采取靈巧的“戰場網絡對抗”的方法,取得“一石三鳥”的作戰效果。這樣,就可把戰場網絡對抗的重點任務落在對戰場通信網的攻防鬥爭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