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平型關大捷(1)(1 / 1)

1.正確預見

自從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以來,全國戰局十分混亂。在華北戰場,素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山西自然也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日軍在華北戰場上實施兩翼迂回、中央突破的攻擊戰略,就是要首先突破華北西部的山地。搶占華北屋脊,掌握主動權。

但是,第二戰區的國民黨軍隊消極防禦,在日軍的進攻麵前,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局麵。山西境內,到處可以看到從前線敗退下來的散兵遊勇。有的部隊一路撤一路搶,沿途的村莊被洗劫,集市冷冷清清,無人問津。逃難的鄉親拖兒帶女,三五成群,在公路上奔走。初秋時分,地裏已經是一片荒涼了……

日軍奪取平津後,沿交通要道長驅直入,妄圖在3個月內滅亡中國。華北戰場形勢危急。

通往平型關的道路上,一支軍隊敗退下來,一支軍隊上前線。

1937年8月6日,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召開第一次最高國防會議。周恩來和朱德作為中共中央的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對華北的防禦做出了具體部署。

針對日本軍隊對華北地區和淞滬地區展開大規模戰略進攻的危急形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8月15日下達了總動員令。20日,正式確定抗日的戰略方針,並把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其中,在晉、察、綏3省設立第2戰區,閻錫山任司令長官,衛立煌、朱德任副司令長官。下編3個集團軍及直屬軍、師、團等部隊,共2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7個步兵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