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編成有:第2戰區分為南、北兩路軍和預備軍。北路軍前敵總指揮由傅作義擔任,南路軍前敵總指揮由衛立煌擔任,預備軍總指揮由閻錫山兼任。
在國民政府調整部署、建立戰區,加強華北防禦的同時,日本侵略軍又加強兵力,大舉進攻,華北形勢十分危急。在這種情況下,八路軍不待改編全部就緒,第115師主力即於8月22日由山西省三原地區誓師出征。
征途上,副師長聶榮臻想和林彪談談作戰方針問題。林彪低著頭,默默地往前走。
八路軍出師,舉國矚目。與國民黨軍隊相比,八路軍的裝備差,軍費少,後勤補給困難。在日軍進攻麵前,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八路軍這一仗怎麼打?毛澤東認為,第一個戰鬥關係非常之大,戰鬥的勝敗,對全局有極大的影響。毛澤東要求紅軍指戰員,第一仗“必須打勝;必須照顧全戰役計劃;必須照顧下一戰略階段”。對日本鬼子作戰,第一仗應該怎麼打?林彪在考慮,聶榮臻也在思忖。
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聶榮臻和林彪見到了周恩來。周恩來要到太原同閻錫山會商,讓聶榮臻也暫留西安。那幾天,周恩來向聶榮臻介紹了許多情況。聶榮臻感到,周恩來處理完“西安事變”,對奪取抗戰勝利更加充滿信心了。
晚上,國民黨陝西省政府主席蔣鼎文舉行宴會,招待奔赴抗日前線的將軍們。席間,蔣鼎文慷慨承諾:派一個專列,送將軍們出潼關。
隨著北平、天津的失陷,山西自然而然地變成了華北抗戰的前沿陣地。山西地形複雜,日軍的坦克、飛機、大炮難以發揮作用,又非常有利於八路軍開展山地遊擊戰。9月3日晚,聶榮臻同周恩來、彭德懷、徐向前等人乘火車前往潼關,在潼關換乘木船,渡過濁浪滔滔的黃河。
在黃河對岸的風陵渡,閻錫山早已派梁化之在渡口等候,閻錫山還專門派出了由兩節車廂組成的專列小火車前往太原。當時,晉北形勢很緊,閻錫山覺得不同日本軍隊打一仗沒法向山西人交待,打又沒有把握,很希望八路軍早上前線,接待工作也安排得較為周到。
車窗外,一片兵荒馬亂的淒涼景象。山西1個月前暴雨成災,數萬災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從冀綏前線潰敗下來的散兵遊勇和傷病員四處流浪,無處收容,更加人心惶惶。此景讓列車內的聶榮臻心情難以平靜。在這個隻有小桌小凳的窄軌車廂裏,聶榮臻已經感受到了戰火硝煙。他找出一份地圖,仔仔細細地察看著,仿佛在尋找大顯身手的戰場。
周恩來在聶榮臻身旁坐下來,問:“榮臻同誌,部隊要跟日本軍隊作戰,你有什麼想法?”
聶榮臻抬起頭,凝視片刻,說:“前方戰局發展很快,國民黨軍隊紛紛敗退。115師要做好單獨進行遊擊戰的準備。”
聶榮臻指了指地圖,顯得很有信心,接著說:“晉察冀綏4省交界地區山嶺起伏,地形不錯,適合開展遊擊戰爭。如果有戰機,要好好教訓日本鬼子。但我認為,同日本軍隊作戰,不能過分依賴地形,最根本的是要發動群眾。”
周恩來頭一仰,哈哈哈笑起來,說:“榮臻同誌,我們想到一起了。八路軍盡管穿了一身國民黨軍隊的軍裝,武器、彈藥、給養等許多問題都沒有解決,也不能指望蔣介石,關鍵是要發動群眾,八路軍有了群眾的支援,一切問題都好辦。”
列車到達侯馬車站時,第115師師部和徐海東指揮的第344旅正在車站附近集結。
聶榮臻同周恩來、張治中等人分手,回到師部。
這時候,林彪已經帶著陳光指揮的第343旅前往靈丘。聶榮臻按照預定計劃,帶領第344旅前往晉東北。在原平東站,他們遇到了從前方潰退下來的國民黨軍隊,這些潰兵一路退一路搶東西,看到八路軍開往前方,感到非常驚訝。一個國民黨兵用步槍挑著子彈帶和兩個包裹,扯著嗓門喊:“弟兄們,想留住腦袋,就回頭吧,別逞能了。日本軍隊有飛機、坦克,炮彈比我們的機關槍子彈還多!”
騎在馬上的聶榮臻看到這些潰兵,心中激起一股無名怒火。想起太原東站那些東北流亡學生的熱情歡送,想起父老鄉親們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慰問品,想起那一陣陣嘹亮的抗日歌聲,心中越發難以平靜。他回頭說:“通信員,告訴楊成武團長,獨立團立即開赴平型關以西的大營鎮。”
一場使億萬中國人民為之振奮的戰鬥拉開了序幕。
洛川會議結束後,毛澤東反複研究侵華日軍作戰部署和戰略企圖,及時同八路軍前線指揮員交流情況。1937年9月17日,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任弼時、林彪、聶榮臻、賀龍、肖克、劉伯承、徐向前等八路軍高級將領,對戰場態勢提出了深刻的見解。毛澤東認為:“敵攻華北大約分為4路,總兵力約10~15萬人。一路山東,現未出動。又一路津浦線,約一個半團,現攻至馬廠。又一路平漢線,約1個師團,現在涿州以北未動。又一路平綏、同蒲線,約3個師團,為其主力,以大迂回姿勢,企圖奪取太原,威脅平漢線中央軍而最後擊破之,奪取黃河以北。以此姿勢,威脅河南、山東之背,而利於最後奪取山東,完成其奪取華北5省之企圖。其總的戰略方針,是采取右翼迂回。至於上海進兵,於破壞中國經濟命脈外,又鉗製中央軍之主力,以便利其奪取華北。以上是對日寇第一期作戰計劃之基本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