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平型關大捷(2)(2 / 3)

毛澤東還指出:“日寇右翼之主力,又分為3路,均以追擊姿勢前進。一路沿平綏東段、同蒲北段攻雁門關,判斷約一師團,占大同後,現未動。一路由天鎮占廣靈後,向靈丘、平型關進攻,係向晉綏軍行右翼迂回。一路由張家口占蔚縣後,有攻淶源之勢,係向衛立煌軍及紫荊關部隊左翼迂回。此兩路判斷係組成聯合兵團,至少2個師團,以第一步中央突破之姿勢,達成其第二步分向兩翼迂回之目的。”

在分析國民黨軍隊的態勢時,毛澤東指出:“蔣以衛立煌軍處於敵之包圍中,令其向平漢線撤退。閻以靈丘為山西生命線,擬集中14個團在平型關以北舉行決戰。判斷如決戰勝利,則敵之南進可稍延緩,但必增兵猛攻。如決戰失敗,敵必速攻平型關、雁門關,待後路預備兵團到達後,主力直下太原,使綏遠西境之晉綏軍、恒山山脈南段五台等處之各軍、平漢北段之各軍,均不得不自行撤退,彼可不戰而得上述各地,娘子關之天險亦失其作用。”

這一分析中,毛澤東兩次提到平型關,可見平型關戰略地位重要,可見毛澤東胸懷全局,對平型關戰役早有預見。

毛澤東在分析閻錫山集中14個團在平型關以北地域進行決戰時,看到了“決戰勝利”

與“決戰失敗”兩種可能,並明確指出,日本軍隊“速攻平型關”帶來的嚴重後果。這使八路軍將士更加關注平型關這個要點。

關於日本軍隊的戰略方針意圖,毛澤東說得更明確。這就是:“淶源、靈丘為敵必爭之地。阜平、五台、盂縣如無南北公路,或可暫時不被敵占;如有南北公路,敵有出一支向南切斷正太路之可能。不論如何,恒山山脈必為敵軍奪取冀察晉3省之戰略中樞,向此中樞出動主力,此點已為渾源、蔚縣、廣靈之被占所證明。”

當時,毛澤東已經看到,晉閻指揮下之傅楊劉湯各軍均失銳氣,不能確信這些軍隊能夠在現陣地根本破壞敵人戰略計劃。而八路軍此時是支隊性質,不起決戰的決定作用。但如部署得當,能起在華北支持遊擊戰爭的決定作用。過去決定八路軍全部在恒山山脈創造遊擊根據地的計劃,在上述敵我情況下,已根本上不適用了。此時如依原計劃執行,將全部處於敵之戰略大迂回中,即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脈,亦在其大迂回中,將完全陷入被動地位。

根據以上分析判斷,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八路軍的戰略部署問題指出:

“為戰略上展開於機動地位,即展開於敵之翼側,鉗製敵之進攻太原與繼續南下,援助晉綏軍使之不過於損失力量,為真正進行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為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義勇軍,創造遊擊根據地,支持華北遊擊戰爭,並為擴大紅軍本身起見,擬變更原定部署,采取如下之戰略部署:我二方麵軍應集結於太原以北之忻縣待命,準備在取得閻之同意後,轉至晉西北管涔山脈地區活動;我四方麵軍在外交問題解決後,或在適當時機,進至呂梁山脈活動;我一方麵軍則以自覺的被動姿勢,現時進入恒山山脈南段活動,如敵南進,而友軍又未能將其擊退,則準備依情況逐漸南移,展開於晉東南之太行太嶽兩山脈中;總部進至太原附近,依情況決定適當位置。”

毛澤東發出這份電報時,離平型關大捷隻有8天了。

大敵當前,毛澤東把對敵情的判斷和八路軍的戰略部署坦率地告訴前線指揮員,並提出“你們意見如何?請考慮電複”。這充分反映了八路軍的軍事民主,這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不斷殲滅敵人,發展壯大自己的基本要素。

當時,第二戰區的閻錫山處於退無以麵對山西民眾,進則無必勝之把握的境地之中。彭德懷分析,閻錫山放棄平型關,企圖在沙河決戰的決心是動搖的,這種估計是完全對的。抗日開始不久,閻錫山的部下全無決心,閻錫山的軍隊已失去戰鬥力,也許在雁門關、平型關、沙河一帶會被迫地舉行決戰,然而大勢所趨,必難持久。毛澤東認為,不管閻錫山軍隊的決戰勝敗如何,太原與整個華北都是危如累卵。

八路軍中,少數同誌對於這種客觀的必然的趨勢,似乎還沒有深刻認識,被暫時情況所誘惑。如果這種觀點不變,勢必八路軍也同閻錫山相似,陷入於被動的、應付的、挨打的、被敵各個擊破的境遇中。

9月21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對第二戰區的形勢作出進一步判斷,再次重申八路軍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原則。

對於林彪提出的以陳光指揮的第343旅集中起來,相機給敵以打擊,暫時不分散的設想,毛澤東認為,這種一個旅的暫時集中,當然是可以的,但如果許久還無機可乘時,仍以適時把中心轉向群眾工作為宜。毛澤東還提出,王震率一個團暫時到五台也是可以的,但請注意到適當時機仍以轉赴晉西北為宜。依情況判斷,林彪率陳光這個旅即使能打一兩個勝仗,不久也須轉向五台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