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以軍準備給埃軍進行決定性打擊時,英國要求以色列從埃及領土上撤出。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戰,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雙方停止了戰鬥。
以色列通過“霍雷夫”戰役,除了加沙狹長地帶外,把埃及軍隊完全趕出了巴勒斯坦。埃及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於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的羅得島簽訂停戰協定。
根據協定,埃及承認除加沙地帶外,以色列占有整個內格夫地區。邊界重鎮奧賈非軍事化,埃及在離奧賈14至17英裏內不得設立陣地。
外約旦和以色列的停戰談判3月2日也在落得島開始,4月3日,以色列、外約旦正式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軍團”在中部55英裏長的戰線上平均後撤2英裏,以色列承認外約旦與約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並。
通過協定,以色列控製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穀的戰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以約停戰後,伊拉克軍隊即撤出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戰協定於1949年3月23日簽訂,協定規定以原來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間的邊界線為分界線,雙方各建立非軍事區,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村莊。
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停戰談判與1949年4月12日在邊界舉行,7月20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巴勒斯坦戰爭從阿拉伯出兵開始到以色列、敘利亞、簽訂停戰協定為止,共曆時15個月,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除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計2萬多平方公裏,比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麵積多了6700多平方公裏。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中東從此戰亂連綿,人民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2.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7月26日,在埃及亞曆山大港的解放廣場擠滿了激動的人們,麥加爾·納賽爾總統正在向群眾發表紀念埃及“七月革命”4周年的演說。在演說的最後部分,納賽爾宣布《共和國總統關於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奇怪的是,納賽爾在宣布命令過程中一再重複“勒賽普斯”一詞,令人們疑惑不解。然而正是這個詞,引發了一場導致戰爭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而這場戰爭也因此有了它另一個名字--蘇伊士運河戰爭。
眾人對“勒賽普斯”這個詞感到疑惑,可有人卻心領神會。
原來,納賽爾事先與負責接收運河公司的埃及官員尤尼斯約定,演說一提到法國殖民者勒賽普斯的名字,運河區的有關人員就動手接管。尤尼斯事先即做好部署,以便一聽到信號時讓運河公司的官員措手不及。納賽爾在演說時擔心尤尼斯聽漏“勒賽普斯”,所以竟重複了10次。其實,尤尼斯第一次聽到廣播“勒賽普斯”就已不再聽演說,而去動手接管了。
1956年6月由國民議會選舉納賽爾為總統,繼而於7月17日在公民投票中以99%的得票率當選為埃及總統,登上權力的巔峰。
7月20日,納賽爾下定實行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決心,以運河通航費建造水壩。
埃及實行運河國有化,受打擊最重、反應最強烈的是英國和法國。英國石油進口量的一半以上要通過蘇伊士運河,而英國此時的石油儲備僅能維持幾個星期。
7月27日上午,英國首相艾登在下院表示,英國決心在必要時將單獨以武力保衛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得到反對黨和輿論的普遍支持。法國得到消息後的反應比英國更為強烈。28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支持政府對埃及推行強硬政策的決議。30日,國民議會以休會10分鍾表示“要求對埃及采取強烈行動”,並質問政府是否口頭上勇敢,實際上認輸。報紙更是在鼓噪:“運河國有化已經4天了,我們還不打進埃及!”
但是,由於英法兩國在二戰後軍事和經濟力量尚未完全恢複,因此無力馬上對埃及采取軍事行動,而隻能先對埃及施加外交和經濟壓力,並指令本國商船在通過運河時拒絕向埃及繳付通航費。英法都需要美國的支持和美國海軍第6艦隊的戰略掩護,並力爭一致行動。7月27日,艾登建議三國立即在倫敦或華盛頓舉行“高層會談”。
美國在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問題上可謂亦喜亦憂。喜的是終於有了渾水摸魚、取代英法的良機;憂的是美國如果被拖進戰爭,將殃及自己在中東的石油利益,而且納賽爾單方國有化的命令可能影響巴拿馬運河。基於這種心態,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指出,在經濟製裁和繳付運河通航費方麵,美國將不與英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