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杜勒斯來到倫敦。他在前往唐寧街會見艾登的途中受到熱烈歡迎,因為英國人認為美國會幫助英國用武力對付納賽爾。
但實際上,由於艾森豪威爾正麵臨大選,他此時考慮的是如何高唱和平而再次當選總統,不願被英法拖入戰爭,因此指示杜勒斯既不與英法鬧僵,又避免軍事卷入。
最後,英法美等都同意暫時先舉行談判,並於8月2日晚間發表聯合公報,宣稱蘇伊士運河是國際水道。
9月3日,以澳大利亞總理孟席斯為首的五國代表團到達埃及,把倫敦會議18國宣言交給納賽爾。9日,納賽爾明確拒絕倫敦會議宣言所提出的國際控製,孟席斯使團無功而返。
孟席斯使團尚在埃及談判期間,杜勒斯又想出一個建立“使用國際協會”的新方要。埃及則在9月10日向各國發出照會,建議成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談判機構,修改1888年公約,以解決運河問題。17日,與此相關的多個國家分別發表聲明,支持埃及的建議。
英法經過斟酌,於11日接受杜勒斯的新方案。誰知就在英國內閣決定接受美國新計劃的當天,有人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提出,如果英法用兵,美國是否支持。艾森豪威爾回答:“在我任總統期間,美國不會打仗,除非國會開會宣戰。”杜勒斯對記者說得更為露骨:“我們不想用武力為自己開路……如果蘇伊士運河被封閉,我們將讓船舶繞道好望角。”
這時,英法看出美國為阻止動武,新花樣還會層出不窮。因此,它們急於找到新借口。
12日,英法以“使用國協會”將雇用領航員為由,通知埃及把非埃及籍的領航員調離。14日,西方的領航員撤離,而英法故意讓大批船隻過運河。幸好,納賽爾從8月上旬已開始招募領航員。
此外,在此期間有些船隻為了安全或接到本國政府命令,已繞道好望角。因此,在西方領航員撤離第二天,埃及領航員領著由13艘船組成的船隊順利通過了運河。
在埃及毫不退縮、運河暢通無阻、繞道好望角費用昂貴的局麵下,9月19日~21日,英法片麵召集18個國家在倫敦召開第二次會議,著重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協會”問題,並通過了使用國協會章程草案。10月1日~3日,有關國家又在倫敦舉行第三次會議,宣布成立使用國協會。
兩天後,聯合國安理會開會討論蘇伊士運河危機問題。會上,英法要求埃及承認“國際管理製度”和“使用國協會”特權,但遭到蘇聯和南斯拉夫代表否決,從而使18國方案和“使用國協會”均告破產。
這樣,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兩個多月來,經過三國外長談判,三次倫敦會議和安理會的討論,英法一再遭到挫敗,逐漸陷於孤立。
特別是美國的表現,使艾登認為英國“除使用武力或默認納賽爾勝利外,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法國比英國更熱衷於武力解決,認為談判陷入僵局會更有利於它聯合以色列進攻埃及。
10月14日,英法提案在安理會遭到否決。16日,艾登和勞埃德飛到巴黎與法國總理摩勒和比內會談。艾登向法國人明確許諾:以色列進攻埃及時英國要介入,法國把會談的結果告訴了以色列,要點是:埃以開戰,英法將要求埃以均撤離運河區,如一方拒絕,英法將為保證運河暢通而進行幹涉。
10月22日,以本·古裏安為首的以色列代表團、以摩勒為首的法國代表團和以勞埃德為首的英國代表團在巴黎西南郊的塞夫勒舉行決策會議。各有考慮的英、法、以3方在反複討價還價之後,最終達成協議。
戰前的埃及陸軍總兵力15萬人,其中部署在西奈半島的東部軍區由阿密爾準將指揮,埃及軍把西奈半島北部作為設防重點。在半島南部,防守力量則顯得薄弱,在沙姆沙伊赫僅有一個旅的兵力。
以色列國防軍共有兵力10萬,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經與英法協商確定,法國空軍負責作戰期間的製空權和以色列的國土防空,以色列空軍以155架作戰飛機支援本國地麵部隊作戰並負責亞喀巴灣方向的作戰。以色列軍全部18個野戰旅中的12個是由南部軍區司令辛霍尼準將指揮的,兵力4.5萬人,分為4個師級集群,每個集群負責1個方向的作戰。
按照部署,拉斯拉夫準將指揮第77集群突向北部海岸公路,沃拉赫上校指揮中路集群負責西奈半島中部的作戰,沙龍上校指揮的第202空降旅負責西奈半島南部的作戰,第9旅負責進攻沙姆沙伊赫。
代號“卡達希行動”的西奈戰役旨在席卷西奈半島,擊潰埃及軍,消除埃及軍,消除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阻止埃及軍而後發動的反攻,同時摧毀埃及軍突擊部隊設在加沙地區和邊境附近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