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美蘇在中東的對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而蘇聯則大力資助阿拉伯國家。蘇聯向埃及、敘利亞等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以色列也從美國得到先進的武器裝備。
1958年2月,埃及和敘利亞合並,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使以色列感到了來自南北夾擊的威脅。1964年,阿拉伯國家出現了團結合作的局麵,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利用約旦河的問題上達成協議,並得到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持,阿方計劃改變約旦河上遊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1964年11月,以色列出動空軍對約旦河上遊的阿方工程進行轟炸,迫使阿方取消此次計劃。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後,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聯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東城區舉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國民大會,確定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法塔赫”。
從此,法塔赫為了把以色列趕出巴勒斯坦,可是不斷的襲擊以色列,這支力量在六.五戰爭前已初具規模,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
所以,削弱阿拉伯聯盟的力量,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為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原因。
4.第四次中東戰爭
攻破天塹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時,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色列防禦工事的沙壘中,爆炸了埃及士兵預先在水下悄悄埋入的兩個炸藥包,炸開了兩個缺口;隱蔽在河西沙丘後麵2000門大炮同時突然向東射擊,炮彈鋪天蓋地飛往以色列陣地。第四次中東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為了突破運河天塹,埃及參謀總部事先製定了周密計劃。對於一支現代化陸軍說來,江河並不足懼。水陸兩棲坦克和裝甲輸送車可以充當突擊的先鋒,在對岸建立橋頭陣地。還可以運來舟橋部,卸下後連接在一起,於幾分鍾之後在預定地點架設完畢。等到軍隊主力抵達時,渡口業已準備就緒。
然而,蘇伊士運河卻與眾不同。其不同之處就在於它的構造使兩棲突擊部隊麵臨了許多困難,而且以色列還在天然障礙上構築了大量防禦工事。運河的寬度隻有195至220碼。但是,凡是見過它的人,都把它視為不可逾越的障礙。
頭一個障礙是:為防止河岸被侵蝕,河岸鑲砌了水泥牆,牆頂露出水線,牆腳深深埋入河床。總參謀長沙茲科將軍介紹說,河水還有潮汐現象。高潮時,河水從水泥牆頂端下方一碼處流過。低潮時,水麵距牆頂兩碼,南端為3碼。水陸兩棲車輛不能像拉布拉多獵犬那樣從高度為一碼以上的河岸躍放水中;至少不能不冒嚴重風險就跳下去。即使跳下去了,又怎能爬上對岸呢?
第二個障礙是以色列軍隊沿整個東岸壘起的龐大沙丘。在6年的時間裏,以色列的推土機孜孜不倦地聚沙成壘。當然,功夫下得最大的地方是可能的渡河點。那裏的沙壘高60英尺,而且上下幾乎一般寬。其麵向埃及突擊部隊的西坡,則與更陡峭的水泥河岸連成一體。
第三道障礙,即巴列夫防線。以色列自“六五戰爭”中侵占埃及的西奈半島後,為了長期霸占這塊麵積約6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它部署了9個旅的重兵,其中包括4個裝甲旅,並且不惜花費3億美元,用3年的時間,沿運河東岸構築一道全長170公裏、縱深10公裏的防線,以當時以色列總參謀長哈伊·巴列夫的名字命名為巴列夫防線。
防線的主陣地以運河為屏障,依托河堤構成。河堤原是由開鑿運河時挖出的泥沙堆積而成,以軍將它加高到平均25米,並把朝向運河一側削成55度的陡坡,上麵布設了十幾層密匝匝的蛇腹形鐵絲網和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