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盟軍於1944年6月6日至7月18日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底地區進行了一次大規戰略性登陸作戰,其目的是奪取集團軍群登陸場,保障主力部隊上陸和後勤供應,進而攻占法國西北地區,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向德國內地進攻,協同蘇軍最後戰勝法西斯德國創造條件。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對蘇發動大規模進攻。同年9月,蘇聯正式要求英國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但最初,英國對此采取消極拖延的態度。隨著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並開始轉入反攻,日軍在太平洋戰區遭到了挫敗以及美、英軍隊在北非登陸獲得成功,整個世界戰爭形勢發生了對美、英開辟第二戰場極為有利的根本變化。1943年月1月,英、美首腦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
會上,確定在西歐實施登陸;同年3月,授命英國陸軍中將摩根負責組建英、美參謀部,著手製定在法國進行大規模登陸作戰的計劃。11月28日~12月1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在德黑蘭會議上正式商定,美、英盟軍將於1944年5月在法國西北部地區登陸,並在法國南部進行輔助性登陸。在德黑蘭會議結束後不久,經美、英協商,羅斯福正式任命艾森豪威爾為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自此,諾曼底登陸戰役的組織準備工作才進入實質性階級。
1944年月1月14日,艾森豪威爾到達倫敦就職,著手建立他的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美國史密斯上將任艾森豪威爾的參謀長,英國摩根中將任副參謀長;同時,還宣布了同盟國遠征軍海軍、陸軍和空軍司令官的任命。
在美、軍登陸前夕,德國在西線的兵力為“B”、“G”兩個集團軍群,統由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B”集團軍群由隆美爾元帥指揮,下轄第15和第7兩個集團軍;“G”集團軍群由勃拉斯科維茨上將指揮,下轄第1和第19兩個集團軍。西線德軍總兵力計有海防師33個、攻擊步兵師13個,裝甲步兵師1個、裝甲師9個和傘兵師2個,共58個師。德軍根據錯誤的敵情判斷,一直認為加來地區是美、英軍隊最可能登陸的地區。
因此,兩線德軍的主力第15集團軍23個師配置在加來地區400公裏長的海岸線上,擔任主要方向上的防禦;第19集團軍8個師防守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區;第1集團軍6個師防守比斯開灣沿岸地區;第7集團軍14個師防守諾曼底和布列塔尼半島地區,其中在諾曼底地區設防的隻有6個師。按1944年德軍標準師的兵力計算,在登陸開始時能直接用來抗擊美、英軍登陸的德軍地麵部隊不超過9萬人。
當時,德軍在法國等西線地區已喪失海、空優勢。空軍僅有戰術空軍第3集團軍,飛機總數約500架;海軍能用於抗登陸的兵力僅有中、小型水麵艦艇500餘艘和駐泊在比斯開灣各港口的潛艇49艘。
為了對付美、英軍隊在西歐的登陸,希特勒早在1941年12月就下令從挪威到西班牙的大西洋沿岸以最快速度構築所謂的“大西洋壁壘”。這是一道由堅固支撐點和野戰工事構成的、設有地雷和水中障礙配係的永久性抗登陸防線。盡管這道防線直到1944年盟軍登陸時遠未建成,但已初具規模。特別是在重點設防的加來地區,德軍沿海岸建築了一道縱深為5~6公裏的防禦地帶。在該地帶內,構築了綿密的由海岸炮兵陣地、火力點、鋼筋混凝土掩部、戰壕、坦克陷阱和防坦克壕組成的堅固支撐點。各支撐點之間敷設有大量的地雷和其他障礙物。在諾曼底地區,因係德軍的次要防禦方向,故防禦較薄弱。
在兵力布局上,各集團軍均將海防師和攻擊兵師配置在海岸地帶,占據堅固支撐點。進行陣地防禦;而將裝甲師和傘兵師配置於淺近的縱深,作為機動預備隊使用,以便在敵登陸部隊突擊上陸的初期限投入戰鬥,求得決戰勝利。因此,德軍這次抗登陸戰役的布勢基本上是寬正麵、小縱深。
當時,在法國西北部可供選擇的登陸地域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加來地區,另一個是諾曼底地區。加來地區距英國海岸僅20海裏,便於航渡和支援,但距英國主要港口較遠,且為德軍重點設防地區;諾曼底地區距英國海岸約65海裏,缺少良好的港口,且科唐坦半島東部又有河網沼澤地,不利於部隊行動,但諾曼底地區距登陸部隊在英國的上船港口和戰鬥機基地較近,海灘和內陸條件較好,能建立同時容納26~30個師的登陸場,且德軍防禦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