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二戰顯威力(4)(1 / 3)

“大膽”號是英國建造的第一艘護航航空母艦,該艦標準排水量為5537噸,全長144.8米,寬23.3米,航速為15節,可以搭載8架“歐洲燕”式戰鬥機,裝配有1座102毫米炮和6座20毫米炮。在實戰中“大膽”號被證明能很好地保護運輸船隊的安全,在其參與的4次作戰中,有3次遭遇到了敵人的攻擊,從“大膽”號上起飛的“歐洲燕”式戰鬥機共擊落了5架德國轟炸機,擊傷3架,而“歐洲燕”式戰鬥機在戰鬥中隻損失了1架。隻是在最後一次戰鬥中,“大膽”號被德國的潛艇用魚雷擊沉,稍稍留下了遺憾。

“大膽”號護航航空母艦的成功,證明了護航航空母艦不僅能應對空中的攻擊,同時具有良好的反潛能力。可惜的是,因為當時英國的船廠都在建造或修理戰艦,所以英國改造的護航航空母艦在數量上十分有限。

“活動”號是英國海軍自行改裝的第二艘護航航空母艦,該艦於1942年完工,標準排水量為11800噸,艦長156.3米,寬20.3米,航速可達18節。“活動”號可以搭載飛機15架,裝配有1座雙聯裝102毫米炮和14座雙聯裝20毫米炮。

此後,英國海軍又先後改裝了文德克斯級等數艘護航航空母艦,但這些護航航空母艦遠遠不能滿足英國海軍為運輸船隊護航的需要。這樣,幫助英國海軍建造護航航空母艦的任務,就落到了工業基礎雄厚,而且沒有遭受炮火打擊的美國身上。美國不負所托,先後為英國海軍建造了4艘射手級護航航空母艦和8艘攻擊者級護航航空母艦,此外美國還租借給英國海軍26艘統治者級護航航空母艦。

除了滿足英國海軍的需要之外,為了自身運輸船隊的安全,美國又建造了數量龐大的護航航空母艦供自己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美國海軍中服役的護航航空母艦共有5個級別,其中長島級、博格/威廉親王級和桑加蒙級均由其他船隻改裝而來,而卡薩布蘭卡級和科芒斯曼特灣級這兩級護航航空母艦,則是按照護航航空母艦的要求而專門設計建造的。

卡薩布蘭卡級是美國最著名的一級護航航空母艦,該級護航航空母艦是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倡導下,美國海軍動員全國各船廠以最快速度生產出來的。美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實力,隻一年時間,便建造出了50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的標準排水量為7800噸,滿載排水量為9570噸。該艦長156.2米,寬約20米,航速可達19節,續航力為11200海裏/15節。卡薩布蘭卡級可以搭載飛機28架,裝配有1座127毫米單管炮,8座雙聯裝40毫米炮和24座20毫米機關炮。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不但在建造數量上遠遠地超過了其他幾級,而且在戰爭中的表現也相當出色。因為受到航速和裝甲等方麵條件的限製,護航航母在通常情況下並不直接參加與日軍的作戰,大多擔負對岸轟炸和支援任務。然而,在1944年10月的萊特灣大海戰中,6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與號稱火力最強大的日本水麵艦隊——第一機動艦隊不幸遭遇,隨後展開了一場以小打大的戰鬥。由於美軍的奮戰,日本艦隊遭受重創,而美國自身僅損失2艘護航航母(“聖羅”號和“甘比爾灣”號),這是護航航空母艦參加的所有海戰中取得的最輝煌戰績。

在二戰之中,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共損失了5艘,分別為“俾斯麥海”號(CVE-95)、“甘比爾灣”號(CVE-73)、“利斯康姆灣”號(CVE-56)、“奧曼尼灣”號(CVE-79)和“聖羅”號(CVE-63),其餘各艦在戰後陸續被改裝或拆解。

科芒斯曼特灣級護航航空母艦是在二戰即將結束時,美國所建造的一級護航航空母艦。該級護航航母原計劃建造35艘,由於戰爭結束,實際上隻建造了19艘,編號為CVE-105至CVE-123。因為該級護航航空母艦建造時間很晚,所以基本上未投入到戰場上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憑借雄厚的工業實力,共建造了124艘護航航空母艦。其中美國海軍共服役77艘護航航空母艦,此外,有38艘提供給了英國皇家海軍。這些護航航空母艦為保障海上運輸船隊的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在支援登陸作戰方麵,護航航空母艦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5.英國人的發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大西洋的貨物運輸過程中,英國和美國海軍大量地改裝和建造護航航空母艦,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戰初期,德國潛艇瘋狂攻擊英國海軍運輸船隊的情況再也沒有發生過。除了護航航空母艦外,英國海軍還改裝了一種商業航空母艦,這種商業航空母艦通常是由穀物運輸船和油船改裝而成的。一般的改裝過程是,首先將穀物船或是油船的上層建築拆除,安裝上飛行甲板,並且在甲板上設置了攔阻裝置,同時在甲板的右舷建起了上層建築。由穀物運輸船改裝的商業航空母艦建有一座可以容納4架飛機的小型機庫和一部升降機,而由油船改裝成的商業航空母艦則沒有機庫,飛機隻能停靠在甲板上,可搭載飛機的數量一般隻有3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