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珍珠港偷襲的大獲全勝,是繼英國海軍奇襲塔蘭托之後,航空母艦所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充分證明了航空母艦所具有的巨大威力,珍珠港一戰使那些對戰列艦還抱有幻想的人徹底改變了觀念,徹底摧毀了各國海軍殘存的“大炮巨艦”至上的陳舊觀念,從此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了海戰的真正主角,一場場驚心動魄的航母大戰由此拉開了帷幕。
7.潛水母艦
日本人的想象力的確驚人,他們總是能夠在學習其他國家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然後融入自己的想法,創造出一種更加新穎的事物,“潛水航空母艦”的研製就是日本人創造能力的最好體現。
在航空母艦的海上霸主地位被確立之後,人們開始思考,能否將對航空母艦威脅最大的潛艇與航空母艦的優點相結合,創造出一種在水麵和水下都可以執行作戰任務的“潛水航空母艦”。
二戰中,德國、英國都和日本一樣嚐試過對“潛水航空母艦”的研製,但他們卻都沒有取得成功,隻有日本的研製工作進行得相對順利,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艘“潛水航空母艦”——“伊-400”。“伊-400”的標準排水量為5220噸,艦長122米,寬12米,可以容納3架水上飛機。在“伊-400”潛艇航母的前部有一條長26米的飛行彈射道,飛行彈射道從機庫門一直延伸到艇首處。該艇采用壓縮空氣式飛機彈射器,在彈射時,飛機托架可以向前延伸22米,回收時使用位於彈射器左側的吊杆,這套獨創性的設計不但操作簡單,而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伊-400”潛艇航母的艦載機可以搭載一枚魚雷、一枚800千克的炸彈或者是兩枚用於俯衝的250千克的炸彈。在最初階段,彈射搭載的3架飛機需要一天的時間,後來經過改進,使一架飛機升空僅僅需要6分鍾。
當時日本海軍有個大膽的計劃,那就是轟炸巴拿馬運河,切斷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線,使美國在大西洋的兵力無法返回到太平洋,同時使美國提供給英國的裝備和物資無法運到大西洋,這對日本在亞洲戰場以及德國在歐洲戰場的局麵,都會產生很大的幫助,是日本打敗美國的所謂“最佳方案”,而日本打算使用的執行這一計劃的武器就是“伊-400”潛艇航母。為此,日本在1942年就加緊了建造“伊-400”潛艇航母,日本人打算建造18艘“伊-400”潛艇航母,使用其運送一支飛機編隊,直抵巴拿馬運河附近,空襲運河的閘門,使閘門在三個月內無法修複。到1943年,日本已經建造好了6艘“伊-400”潛艇航母,並且還在日夜不停地趕製另外12艘。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日本緊張建造時,戰局卻朝對日本越來越不利的方向迅速發展著。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將近半數的航空母艦被消滅掉,使得日本海軍的戰鬥力銳減。此後,日本又接連不斷地遭受美國的打擊,已經完全失去了進攻作戰的能力。隨後美國又對日本本土進行了轟炸,日本的造船廠和油庫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日本潛艇的用油陷於枯竭,在此局麵下,日本軍方才不得不放棄了空襲巴拿馬運河的計劃。
很多軍事專家都認為,如果日本的研製能再快一步,在1943年就對巴拿馬運河進行空襲的話,那麼太平洋戰場的局麵就會完全改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時間也許要推遲上幾年的時間,並且會犧牲更多的人。
8.日本航母又添新成員
二戰之前,日本海軍就已經建立起了世界上最龐大的航母艦隊,正是憑借著威力巨大的航空母艦,日本在東南亞橫行無阻。然而,在二戰爆發後,特別是在日本海軍對美國太平洋艦隊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襲擊後,美英立即對日宣戰,使得日本海軍必須要麵對強大的美國海軍。為此日本海軍又一次開始了航空母艦的建造工程,妄圖倚仗航母艦隊,阻止美國海軍的幹預,繼續對亞洲的侵略活動。
“祥鳳”號和“瑞鳳”號
祥鳳級航空母艦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最早建造的一級航空母艦,祥鳳級航空母艦包括“祥鳳”號和“瑞鳳”號兩艘,其前身分別是潛艇支援母艦“劍崎”號和“高崎”號,在設計之初已被列為航母預備艦。其中“祥鳳”號的前身“劍崎”號,由橫濱海軍船廠於1934年12月3日開工建造,1939年1月15日完工,1941—1942年被改裝為輕型航母,改裝工作在1942年1月26日完成。“瑞鳳”號的前身“高崎”號,也是由橫濱海軍造船廠建造,1935年6月20日作為潛艇母艦開工,1936年6月19日下水,在完工前被改裝為航母,1940年12月27日服役。雖然“瑞鳳”號開工的時間比“祥鳳”號要遲一些,但“瑞鳳”號卻更早開始作為一艘艦隊航空母艦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