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鷹”號和“海鷹”號
“神鷹”號是由商船改裝而成的一艘護航航空母艦,但比較特別的是,它的前身是一艘德國商船“沙恩霍斯特”號。該船於1935年在德國不來梅建造,屬於德國洛德航運公司遠東航線的定期郵輪,排水量為18184噸。在一次定期航程停泊於日本時,恰巧趕上了歐洲戰爭的爆發,因為大西洋的製海權掌握在英國海軍手中而無法返回德國,隻好滯留在神戶。1942年“沙恩霍斯特”號被日本海軍收購,同年9月進行了航空母艦改裝。由於該船的原廠材料難以獲得,所以改裝工作進展緩慢,一直到1944年春季才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完成。
和其他護航航空母艦相似,“神鷹”號的改裝也比較簡單,隻有一個小型機庫和相對較短的飛行甲板,沒有安裝島式上層建築,也沒有彈射器和阻攔索。隻將船體加寬以增加穩定性,因此該艦隻能用於訓練。
“神鷹”號的標準排水量為17500噸,滿載排水量為20586噸,艦長199米,寬25.6米,飛行甲板長180米、寬24.5米,航速為21節,續航力為8000海裏/18節,可以搭載艦載機33架。該艦裝配有8座127毫米火炮和30座25毫米炮。
從航速上可以看出,“神鷹”號航母充其量也不過就是一艘飛機運輸艦。該艦於1944年7月被編入第1海上護衛隊,擔任船隊的護航任務。1944年11月17日,在一次從日本到新加坡的護航任務中,在濟州島以西水域被美軍“鍬魚”號潛艇擊沉,結束了短短5個半月的航母生涯。
“海鷹”號航空母艦的前身“阿根廷丸”號,於1939年5月在三菱長崎廠完工,也是日本大型商船“獎助金”支持下的產物。在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的大型航空母艦遭受到了重大的損失,使日本在太平洋戰區隻剩下兩艘祥鶴級重型航空母艦。因此,日本在1942年,征用大阪商船公司所屬的客貨輪8000噸級“阿根廷丸”號,正式改造成13600噸的全通型輕型航空母艦,主機由柴油機改為陽炎級驅逐艦上的蒸汽輪機。航速由原來的21.5節增加到23節。
“海鷹”號航空母艦的標準排水量為16700噸,艦長159.59米、寬21.7米,飛行甲板長160米、寬23米,是“鷹”字號航空母艦中最袖珍的一款,航速23節,續航力7000海裏/18節,可以搭載24架艦載機,同時裝配有8門127毫米高射炮。
由於“海鷹”號航速太慢,隻能從事船隊護航、運送飛機等後勤任務,從未投入到前線作戰。該艦於1943年11月23日改造成功後,在1943年12月到1944年12月期間,充當飛機運輸艦和訓練艦。萊特灣海戰後,由於缺少航空母艦,日本將“海鷹”號編入第1航空戰隊序列。1945年3月19日在吳港中,遭美軍空襲受損,被拖回瀨戶內海的別府灣作為訓練用的靶船。同年7月24日再次遭到英國海軍航空兵攻擊,被迫擱淺,直到二戰結束都沒有被修複好,1946年9月被美軍下令解體。
“大鳳”號:日本最後一艘大型航空母艦
“大鳳”號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所建造的最後一艘正規的重型航空母艦。從1939年起,日本開始實施為期6年的造艦計劃,按照海軍擴建計劃的規定,日本海軍著手建造新型航空母艦。當時,野心勃勃的日本海軍以美國海軍作為對手,因此日本海軍急需擴充航母艦隊的力量,以對抗遊弋在太平洋上強大的美國海軍。日本海軍意識到,美國已經擁有了5艘大型航空母艦,並且還有2艘處於建造過程中,日本則隻有“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祥鶴”號和“瑞鶴”號6艘主力航空母艦,所以日本海軍計劃再建造一艘大型航空母艦與美國海軍相抗衡。日本海軍經過分析後認為,在兵力對比上日本海軍要弱於美國海軍,因此要想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就隻能借助自身訓練有素、特別擅長夜戰和近戰的特點,迫近美軍艦隊打“肉搏戰”。而這樣做的話,就得冒受到打擊的危險,並且由於要接近敵艦,所以必須要加強航空母艦的防護能力,最主要的是要加強航空母艦的裝甲防護。“大鳳”號就是在此思想的指導下,建造的一艘“不遜於美英航母的具有現代形態”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