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二戰顯威力(6)(3 / 3)

“大鳳”號航空母艦的建造任務由日本川崎重工業公司承擔,在1939年“大鳳”號的建造預算獲得通過後,日本海軍即著手開始設計建造,並於1941年順利完工。“大鳳”號的標準排水量為35000噸,最大排水量為37200噸,艦長為253米、寬27.5米,飛行甲板長257.5米、寬30米。該艦航速為33.3節,續航力10000海裏/18節,可以搭載飛機共61架,其中包括19架“烈風”式戰鬥機、6架“彩雲”式偵察機和36架“流星”式攻擊機,由於機庫已經滿載,有13架必須露天停放在飛行甲板上。該艦裝備有12座九八式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66座九六式三聯裝25毫米機關炮和22座13毫米炮。

“大鳳”號航空母艦在設計中吸取了從實戰中獲得的經驗教訓,為了對付美國海軍俯衝式轟炸機的攻擊,采用了100毫米厚的飛行裝甲板,飛行裝甲板可以承受500公斤航空炸彈的轟擊。這樣厚的裝甲可以改變飛行甲板的脆弱性,以利打近戰,深入到敵艦載機作戰半徑內突擊敵艦船。同時“大鳳”號上還采用了先進的區域火控裝置和自動噴水滅火係統,以防止火災的發生,在日本海軍中,“大鳳”號率先采用了能夠抗風暴的全封閉式艦首,艦首外板一直延伸到飛行甲板前端和側麵,從而提高了航母的適航性、耐波性,增加了飛行甲板的長度和最前部飛行甲板的強度。由於“大鳳”號采用了諸多的防護措施,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建造史上,被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日本海軍也將其吹噓為“不沉的航空母艦”。

但“大鳳”號的設計也產生了新的問題,例如,考慮到飛機出動後對空防禦能力薄弱,“大鳳”號加強了防護裝甲,而由於裝甲重量的增加隻好減少飛機的搭載數量;原設計的排水量是33900噸,但為了增加消防設備和高射機槍座而增加到35000噸。又因為飛行甲板的裝甲加厚、重量增加而導致艦體重心提高,又不得不拆除一層停機庫,卻因此降低了幹舷的高度。

“大鳳”號在正式服役後,配屬在第1機動艦隊,與“祥鶴”號、“瑞鶴”號三足鼎立,使得第1機動艦隊共有航母9艘、飛機450架,成為日本海軍的中流砥柱。

1944年6月19日,“大鳳”號第一次出擊,參加了馬裏亞納大海戰,在送走攻擊隊最後1架飛機後,卻被正急於尋找“獵物”的美軍“大青花魚”號潛艇發現。美軍潛艇立即向“大鳳”號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1枚魚雷準確無誤地擊中了“大鳳”號的燃油艙。在通常情況下,兩三枚魚雷對“大鳳”號航空母艦的攻擊如同隔靴搔癢,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但是,“大鳳”號上的人員在爆炸發生後,犯下兩個致命的錯誤,首先他們啟動艦上的通風係統以排除彌漫在艦內的油氣,結果電力係統產生的火花瞬間引燃了油氣,爆炸的衝擊波無法炸穿飛行甲板的裝甲,而是在艦內部造成“悶炸”,驚人的爆炸摧毀了艦內所有較薄弱的結構。另外,“大鳳”號被魚雷命中後,產生的猛烈爆炸將艦上的升降梯毀壞,為了封閉該處,負責搶修的船員無意中將通風口堵塞,使得從油管中滲漏出的大量可燃氣體聚集起來,大約在下午2點32分,由於電火花而引起了驚天動地的大爆炸。當時正好站在艦橋上的高級參謀大前敏一大佐看見,“大鳳”號的飛行甲板突然“像富士山那樣鮮花盛開”。下午4點26分,在夜幕降臨之際,這艘標準排水量為35000噸,剛剛才服役的被日本海軍自豪地稱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的最新型裝甲航空母艦,在塞班島以西500海裏處沉沒。在它沉沒之前,2150名艦員中隻逃出了不到500人。

日本在損失“大鳳”號後立即改善了所有航空母艦的通風設備,但“大鳳”號的沉沒對戰鬥力和士氣的打擊卻永遠也無法彌補。“大鳳”號從完工到沉沒,隻經曆了短短的3個月零12天。

“信濃”號:首航就沉沒的航空母艦

“信濃”號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在航母改裝上的代表之作。該航母原本是超級戰列艦“大和”號係列的第三艘,它在“大和”號和“武藏”號動工之後的1940年5月開始興建,地點是日本的橫須賀造船廠。但是在施工期間,日軍在中途島遭到慘敗,四艘重型航母被擊沉,導致日軍航母機動力量大大減少,日美的海上軍事力量已經有了極大的差距,曾經強大的聯合艦隊的主力航母不是被擊沉就是重傷,能夠作戰的航空母艦已經很少,日本海軍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出於無奈,日本海軍隻能下令將已經完成一半建造計劃的“信濃”號戰列艦改建成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