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的角度,珊瑚海海戰無論是對美國、對太平洋戰局,乃至對世界海戰史都有深刻的意義。作為大戰前的序幕,盡管參加這次作戰的軍艦並不算多,交戰的規模不是很大,其激烈程度也不算很高,但珊瑚海海戰是第一次航空母艦之間的決鬥。眾所周知,以往的近代海戰,都是雙方軍艦接近到較近距離之內,而後用艦炮解決問題,珊瑚海海戰則全然不同,雙方軍艦投入的作戰艦艇達到了95艘,卻沒有開炮或者發射魚雷,也沒有進入對方的視線之內,而是從上百海裏以外的遠距離用所攜帶的艦載機來取勝。對於這樣的交戰,在世界海戰史上尚屬首次,它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航空技術與兵器發展的必然結果,珊瑚海海戰再一次說明航母航空兵已經成為了海戰中的核心力量,這次海戰為太平洋戰爭指出了方向。由此可以斷定誰能更快地更深刻地認識這一新的特點,相應地改進自己的作戰力,誰就有可能在交戰中取得較多的主動權,從隨後的發展看,顯然聯合海軍發現這一點時為時已晚了。
珊瑚海海戰是海戰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的較量,也是戰爭史上航空母艦編隊在目視距離之外以艦載機進行的首次交鋒,同時也是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第一次受挫。珊瑚海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公平的一役,基本反映出雙方的戰鬥力,可以說是太平洋史詩最恰到好處的一個引子。如果聯合艦隊是第一或第二航空戰隊參加珊瑚海海戰,那麼“約克城”號很有可能就回不到珍珠港,這樣中途島海戰對美國來說就會是一場災難。如果美軍沒有自作聰明地去襲擊東京,那麼美國可以有4艘航母參加珊瑚海海戰,不能保證完勝,代價也不會糟糕到損失掉一艘航空母艦那麼嚴重,那麼中途島海戰的懸念就會大大降低。
10.太平洋上的轉折之戰
戰前部署
1942年5月27日,對於日本海軍來說,是個非同尋常的日子,正是在37年前的這一天,由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聯合艦隊,在對馬海峽與俄國艦隊進行了一場大海戰,並且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從那以後,這一天就被定為日本海軍節。此時,在瀨戶內海西部的廣島灣的柱島軍港,卻是一片安靜,絲毫看不出節日的喜慶氣氛。可是在寧靜的背後,一種激動的情緒卻在整個聯合艦隊內蔓延著,因為這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規模最大的艦隊即將起航,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海戰。
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的司令,山本五十六深知美國工業基礎的雄厚。1941年12月7日,日軍對珍珠港進行了偷襲,這次行動雖然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但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因出海參加軍事演習而幸免於難。就在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美國參眾兩院幾乎以全票通過了羅斯福的參戰要求。同日,英國對日本宣戰。9日,中國國民政府正式對日本宣戰。同時又與三個大國進入戰爭狀態,對日本無疑不是件好事。
珍珠港事件發生幾小時後,日本便開始了為期6個月的擴張行動:先後占領了香港、關島、新不列顛島、北所羅門群島、吉爾伯特群島、馬來半島、新加坡、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群島、緬甸。日軍打開了通向澳大利亞和夏威夷海域的大門,重挫了盟軍的士氣。日本侵略者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和自然資源,包括東南亞豐富的石油,這為日本進行更大規模的海陸征戰創造了條件。
戰爭初期的捷報頻傳,使得日本國內一片歡騰,被戰爭狂熱煽動起來的東京市民排著長隊,揮舞著紙製太陽旗,到皇宮門前舉行祝捷大會。但此時卻有一個人仍舊高興不起來,這個人便是山本五十六,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後,他就曾冷靜而清醒地認識到:美國將很快彌補上珍珠港事件所造成的損失,並在力量上超過日本。日本隻是喚醒了一個巨人,必須在巨人尚未起身之前,完成襲擊珍珠港未竟之事業,徹底擊毀美國太平洋艦隊。因此,山本竭力讚成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少將提出的進攻中途島的計劃,認為如果能占領該島,就既可將該島作為日本飛機進行空中巡邏的前進基地,進而威逼夏威夷,又可誘出美軍艦隊,在決戰中將其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