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二戰顯威力(11)(3 / 3)

12.“火雞”捕殺行動

馬裏亞納海戰又被稱為菲律賓海海戰,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美日雙方為爭奪菲律賓東部的馬裏亞納群島,在馬裏亞納群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場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航空母艦作戰。馬裏亞納海空戰也是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航空母艦決戰。由於日機在空中交戰中損失慘重,而美國軍艦和戰鬥機均損失輕微,因此美國飛行員戲稱這場戰鬥為“馬裏亞納火雞”大捕殺。

斬腰行動

美軍在取得了瓜島爭奪戰的勝利之後,經過一年半的艱苦奮戰,終於扭轉了戰爭初期不利的局麵,從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伴隨著節節的勝利,美軍開始研究和考慮怎樣最終擊敗日本的問題,1943年初,盟軍在卡薩布蘭卡召開會議,決定繼續追擊日軍,不給其喘息的機會,以便為取得最後的勝利作好準備。

憑借著強大的工業實力,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力量得到了大大的加強,1943年秋季時,太平洋艦隊已經擁有了6艘航空母艦和大量的輕型以及護航航空母艦,驅逐艦、戰列艦和巡洋艦等艦艇的數量也很龐大。同時,性能優良的“惡婦”式戰鬥機投入部隊,也使美軍掌握了製空權。

與美軍相比,日本海軍的情況卻很糟糕,幾次大海戰,使得日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日軍的損失補充率卻隻有可憐的40%。為此,日本大本營決定以島嶼為支撐,利用尚具規模的海軍尋找戰機,與美國太平洋艦隊進行決戰。

日軍大本營積極準備在菲律賓地區實行戰略決戰的同時,迅速加強小笠原群島、馬裏亞納群島、特魯克島和帛琉群島一線“內防禦圈”的防禦力量。1944年5月3日,東京大本營向新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海軍大將下達了“阿”號作戰命令,其內容是“動員全部兵力對付敵人的正麵反攻,一舉殲滅敵艦隊,挫敗其反攻企圖”。總之,預料日美海軍將展開全麵衝突,海軍官兵都相信這是“最後的一戰”。因而,日本方麵竭盡全力,傾其囊底,以期“必勝”。此次決戰計劃之周密、用心之良苦,與中途島一戰全然不同,甚至對一旦失掉戰機將如何應付都事先進行了籌劃。日本十分清楚,就軍事力量和軍事潛力來說,美國擁有明顯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挫敗美國人咄咄逼人的攻勢,迅速改變戰局,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一次海上大決戰,發動一場像襲擊珍珠港那樣的戰役,一舉奪回製海權,這就是製訂“阿”號作戰計劃的戰略企圖。

為了作戰計劃能夠順利進行,日本人還重建了自己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共有9艘航空母艦,其中包括33000噸級的“大鳳”號。“大鳳”號裝上了厚厚的裝甲飛行甲板,可以承受住美軍俯衝轟炸機投下的炸彈攻擊。同時,海軍航空兵還得到了一大批新型的艦載機,其中包括改進型“零”式戰鬥機以及“天山”式艦載魚雷攻擊機,這種艦載機可攜帶1枚800公斤炸彈或1枚改進型魚雷,機載兩挺7.7毫米機槍。“彗星”式艦載俯衝轟炸機是中途島之後開始裝備部隊的,可以攜帶兩枚50公斤炸彈,機載3挺7.7毫米機槍。這些新型戰機的特點是速度快、靈活性好、攻擊力強。

看起來日本海軍機動部隊的實力已經得到了恢複,但是,由於飛行員損失過多,來不及補充,使日軍缺少具有實戰經驗的飛行員和機組人員,派到航空母艦上去的飛行員幾乎沒有經過多少訓練。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初階段,日本沒有投入大量力量去培訓新飛行員。日軍把那些花費數年時間不惜血本、苦心培養出的老手全部派上前線,以期在初期的戰鬥中全麵壓倒美軍,從而獲得理想的戰爭結局,日本根本就沒有打算進行一場持久的全麵戰爭。這些技術高超的飛行員在1941-1942年的戰鬥中的確表現出極高的戰鬥素質,在珍珠港,他們在水深隻有12米的淺水港灣裏對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實施了魚雷攻擊,創造了空對艦攻擊的奇跡。在印度洋,他們單憑出發時投入的一批部隊在沒有什麼補充的情況下橫掃英軍。在中途島戰役中,日本俯衝轟炸機甚至把炸彈丟進了“約克城”號航母的煙囪裏。這一切,都反映了這一批日本飛行員的高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