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更確切一點說,這雄關,不在地殼之上,山海之間,而是在人們的心中。

是的,在人們的心中。這才是真正的雄關,比什麼金城湯池還要堅固的雄關!

不是嗎?山海關縱然是堅固險要,可也有被攻破的記載;而吳三桂的開門揖盜引清入關,更是不攻自破,多爾袞的鐵騎,不就是從這洞開的大門下邊蜂擁而來席卷中原的嗎?

慟哭六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吳梅村的《圓圓曲》,道出了所有愛國人士對民族敗類的憤慨和痛恨。盡管曆史學家對吳三桂叛國的動機究竟是不是為了“紅顏”這一史實,還有爭議,但是雄關被出賣而不攻自破卻是事實,也是教訓。

這遭到過玷汙的雄關,至今還蒙受著恥辱的灰塵,並在無聲地向人們訴說著這一段痛苦的曆史,也仿佛在向著人們告誡:

誰道雄關似鐵?

任是這似鐵的雄關,也有那被攻破的時候。

說什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我們那遼闊的疆土之上的許許多多重關要塞,從來就沒有哪一座關塞真真起到過這樣的作用。它們或者被強攻敵陷,或者為內奸出賣,而尤其是後者,堡壘易從內部攻破,曆史上是不乏這種沉痛記載的。

吳三桂的醜劇,隻不過是其中的一件而已。

由此看來,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證明:那所謂“固若金湯”的雄關,是從來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堅固的雄關,隻存在於人們的心中。

——這,就是信念!

對社會主義,對革命事業,對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忠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堅固最強大的雄關,是任憑什麼現代的武器都不能攻破的雄關!

千百萬噸級的熱核武器攻不破它,重型轟炸機和洲際導彈攻不破它,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攻不破它,燈紅酒綠金錢美女也攻不破它。它,永遠巍然屹立於我們偉大遼闊的國土之上,億萬英雄兒女的丹心之中。

這才是真正的雄關!

“固若金湯”的雄關!

啊,雄關!

無比堅固的雄關!

【鑒賞】峻青在現代文壇上以小說而成名,但他也寫下不少散文佳作,《雄關賦》可以說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1980年夏天,他到河北的北戴河、山海關及承德避暑山莊等地訪問參觀。他說:“熱情的主人,使我異常激動,而這些名聞中外的風景勝地,更使我增加了知識,開拓了眼界,激動了情懷。每到一處,都有著一種新鮮而深刻的感受,萌發出一種強烈的創作衝動。”這篇《雄關賦》就是在這樣一種情緒下寫成的。

作品的內容豐富多彩,層次線索清楚,可讀性強。從全文看大致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開門見山地點題,用了抒情性很強的句式:“哦,好一座威武的雄關!——山海關,這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頗見大丈夫的豪氣”。接著轉而追述童年在聽了闖過關東的老人的言談後對山海關的向往。“善感的心靈,也曾為背井離鄉遠徙異地的行人在跨過關門時四顧蒼茫的悲慘情景而落下過傷感的眼淚,也曾為那孟薑女的忠貞和不幸而鬱鬱寡歡;然而更多的卻是為那雄關的雄偉氣勢和它那抵禦外侮捍衛疆土的英雄曆史所感動,所鼓舞。幼稚的心靈上,每每萌發起一種莊嚴肅穆慷慨激昂的情懷”。從這裏我們可以想到長城在中華兒女的心目中,有何等深刻的影響。作者還說到自己童年的夢,常常是身著戎裝飛越關山或手執金戈站立在域門之上。這段文字以後在作品有幾次變化重複,起到了結構上的轉折連結作用,同時又突出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好象在新社會作家的童年的夢想在一步步變為現實。第一部分的最後作家又談到自己有一次乘火車路過山海關,想望一眼它的雄姿而未得,更可見其對這處名勝的想念。

作品的第2部分是說作家終於看到思慕已久的雄關。“啊,好一座威武的雄關!果然是名不虛傳:——天下第一關!”這個句式和作品開頭的感歎句式很相似,有呼應又見新意,不讓人覺得是多餘,而能體察到作家此時的激動之情。接下去,作品介紹了山海關宏偉的地形地貌,談到了自身的感受,“站在這雄關之上,人的精神,頓時感到異常振奮。心胸也倍加開闊。”真想:“順著那連綿不斷的山勢,大踏步地向著西北走去。……縱韁馳馬,奔騰於廣袤無垠的塞外草原之上,逶迤翻騰的幽燕群山之間,然後,隨著那蜿蜓南去的老龍頭,縱身跳進那碧波萬頃的渤海老洋裏,去一洗那炎夏溽暑的汗水,吳山萬裏的風塵。……”這些描寫直抒胸臆,一覽無餘,童年的夢想複活了,作家看到年輕人著古裝照像,說:“看著這,一刹那間,我竟然仿佛置身於中世紀的古戰場上。一股慷慨悲歌的火辣辣的情感,湧遍了我的全身”。作品中的描寫都透著熱烈的氣息,很有感染力。

在作品的第三部分作家聯係曆史,既指山海關“它就是我們偉大民族的英雄曆史的見證人,它本身就是一個熱血沸騰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以它那雄偉莊嚴的風貌,可歌可泣的曆史,來鼓舞著人們堅強意誌,激勵著人們的愛國情感”。同時又強調“古往今來的大量史實證明:那所謂‘固若金湯’的雄關,是從來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堅固的雄關,隻存在於人們的心中。”這部分文字思想性強,體現了全篇的主題,是點晴之筆。

作家主張散文應該是有感而發,切忌無病呻吟,他說自己“曾多次幻想過,科學的發達能創造出一架記錄思想感情的電子儀器該多好!可是這種儀器,至今尚未出現。仍然不得不乞靈於這笨拙的筆”“這繁複的文字和笨拙的筆,不可能把這種激烈活躍著的而又常常是一縱即逝的情感記錄下來”。這當然是作家的謙遜之詞。

最能表達情感的文學形式莫過於詩,這篇散文具有頌歌般的韻律,是人的內心世界的外向表露,感情洶湧澎湃,激蕩人心。作家選取最有表現力的素材及句式和詞語,加以精心的組織結構,一唱三歎,很成功地表現了強烈的戰鬥激情和浪漫主義的文學色彩。

燕台何處袁鷹自從遷居北京東郊金台西路,腦際常常浮起一個疑問:這金台路和金台西路的名字因何而起?難道這一帶果真是兩千多年前燕台的遺址嗎?一位同住在此處的同誌寫文章,每每在稿末注上“×年×月於京郊黃金台”字樣。我曾問他是否考證過,他笑而不答。

恐怕他亦未必掌握確鑿證據,“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大約也是寄托一點向往之意吧。

想那“黃金台”兩千餘年前初起時,至多不過是一座黃土壘成的土丘,上麵有點磚木結構的簡單亭台而已。燕昭王置千金於台上,接待當時的一位高級知識分子郭隗,這件事連同郭隗以諷喻形式講的那個用重金收買駿馬屍骨的傳說,流傳了兩千餘年。黃金台的政治價值遠遠超過了它的實際使用價值。在漫長的舊時代,它曾使多少讀書人豔羨過,詠歎過,做過無數回美夢;也曾使多少不得誌的文人墨客感慨過,哀傷過,發泄滿腹牢騷。唐初陳子昂登幽州古台,是否就是這座燕台呢?詩人沒有留下說明,不得而知。

但那首“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確是表達了多少蒼涼沉鬱的情懷。以“燕台”或“黃金台”為題入詩,從唐宋直到明清,連篇累牘,不可勝計,大都反映了懷有駿馬之才而不遇、渴望有燕昭王式的明君而不得的心境。如元代貢師泰憤憤地寫道:”黃金買賣滿長安,惆悵英雄布衣老。”明代袁中郎在詩中質問:“十載築台親禮士,如何止得一人傳?”張明弼更是愁苦地低吟:“於今更賤縱橫士,莫倚荒台發浩歌。”因為,說來說去,數來數去,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的茫茫青史上,築黃金台以延國士、置重金以收駿骨的事例,似乎的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懷念燕台,懷念黃金台的故事,期望在盛明之世常能出現招攬人才的黃金台,自然成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願望。

“人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有沒有千金,是在其次的。

然而在北京的古代史上,畢竟出現過這麼一樁表現出禮賢下士、重視英才的軼事。雖然從古至今,誰也不曾確切地指明它的位置。《史記》、《資治通鑒》上都隻說燕昭王“置宮”,未言“築台”,後漢孔融才開始提出“築台以延郭隗”。到南朝任昉的《述異記》,說燕台在易縣東南。任昉身居南方,他的“述異”,可能也是沿襲別人的記載。易縣的燕台,在古籍上倒也有過記載。抗日戰爭後期,在晉察冀邊區辦報的鄧拓同誌作詩悼念在灤水附近犧牲的記者司馬軍城,就有“腸斷燕台作吊台”之句,這個燕台,當指易水附近的燕台。而《水經注》卻又有“固安縣有黃金台遺址”一說。不過從元代以後,許多誌書都認定燕台在北京郊區。元末熊自得所著《析津誌》,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述北京地區曆史的專門誌書。熊自得曾經當過大都路儒學提舉和崇文監丞,在北京作過實地考察,他的記載自然可靠得多。可惜此書在明末前即已亡佚,不複得見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