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在五代兩宋時有了較大的發展。五代時期江南和四川地區相對安定,手工業和商業得以繼續發展,江南吳越的陶瓷和絲織以及四川的絲織都保持著較大的規模,工藝技術上也有所進步。宋代的商業發展較快,城市中的民間作坊巷製模式被突破,開封、杭州兩地城市人煙稠密,街區商店多,各種工藝品琳琅滿目,巨大的社會需求為工藝產品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激活了工藝製品的發展。《夢粱錄》中記載了當時的南宋都城杭州的市麵交易,就舉出了漆器、青白瓷器、生帛、彩帛、衣飾、七寶,畫扇,金銀器皿等各種商品。各種工藝產品都有自己的專業作坊,商店和手工業都有自己的行會,開封的馬行街東西兩巷時稱為大小貨行,出現了工藝的商品化和市民化。
宋代官方手工業機構更是龐大無比,在少府監廠設有文思院、綾錦院,染院,文繡院、載造院等。文思院專屬“掌金銀犀玉工巧之物,金銀繪素裝鈿之飾”,下屬有金、銀、牙、玉、織、繡、絲捏塑等42個作坊,專為皇帝服務的內侍省裏就有81個作坊,分工更為細致。宋代手工業中工藝美術最主要的有陶瓷、絲織,漆器等。
元代工藝美術技術上突破了前代的水平而有所發展,陶瓷工藝中的青花以及釉裏紅燒造技術的成熟,金屬工藝中金銀器的製作、漆器製造的突破、染織工藝中金錦緞織造的發展,以及棉布紡織技術的普及和提高,都給元代的工藝美術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工藝品成為對外貿易的外銷產品,海上交通的發達促使工藝美術大量出口,陶瓷、絲織在出口貨物中占有相當比重,遠銷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敘利亞以及埃及等國,宋朱彧《萍洲可談》中描述當時商品海運出口的情況:“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可見其數量之大。手工業的細致分工,各專所能,社會需求量擴大,出口量增加,都對工藝美術的發展提高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享有很高的世界聲譽。
陶瓷工藝
宋代陶瓷處於高度繁榮和發展階段,除為供應宮廷貴族燒造的高級陶瓷以外,民間需要的陶瓷也大大超過往代,陶瓷生產遍及全國,南北各地都有名窯。北方之汝窯、定窯、鈞窯、官窯、耀州窯,南方之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吉州窯均負盛名,且產品各具特色。遼金地區吸收漢族工匠的製陶技術,也根據其需要和審美愛好創造出帶有民族和地區風格的陶瓷工藝品。因此,在統一時代風格的基礎上又呈現出南北不同地區群芳競豔的局麵,形成多種不同體係。
宋代陶瓷仍以青瓷和白瓷為主,但也發展了釉下彩繪瓷和各色窯變的彩釉瓷。官窯是政府控製專供皇家用品的窯場,規模龐大,技術精湛,而多數民窯則以燒造民用瓷為主,其中技藝精絕者也被政府指定燒造貢物。由於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宋代陶瓷在技術上和藝術上都有很高成就,成為宋代工藝美術品中最為突出的一種。元代時江西景德鎮已發展成全國的製瓷中心,所燒製的青花及釉裏紅釉,開創了彩繪瓷的新局麵。
青瓷
宋代青瓷燒製的中心已經北移,汝窯、鈞窯、官窯、耀州窯等都是著名的基地,南宋時期則以龍泉窯,景德鎮窯為主。
汝窯建於北宋初年,在今河南臨汝縣境內,窯址遍布。汝窯青瓷主要供給宮廷,所以在當時名氣很大,曾被列為五大名窯之首。但是,汝窯青瓷的遺存並不是太多。汝窯青瓷釉色呈天青色,十分勻淨,甚而模仿“潮橙碧水”的自然色調,不惜工本。南宋周輝《清波雜誌》中說:“內有瑪瑙為釉”,天青色的形成與此有關,是單色釉技術高度成熟的代表。早期的作品就純以施釉勝,後期出現了刻花、印花裝飾。有盤、碟、碗、瓶、爐、洗等器形,形製較小,幾乎沒有大件作品。
鈞窯在河南禹縣,是汝窯衰落後的青瓷生產中心。始於宋,徽宗時期達到鼎盛階段,金、元堆續保持興旺。由於曆史悠久,影響波及河北、山西兩省,形成鈞窯體係。鈞窯釉色因深淺不一,而有天藍、天青、月白之分。釉色中所含的氧化銅和鐵,燒成後呈現玫瑰紫、悔棠紅斑塊,如“雨過天晴”後天空的彩霞,色彩絢麗。還有的通體紫紅,凹陷處顯出醬赭色,如“驢肝馬肺”,耐人尋味。它的燒製成功,為彩色釉陶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北宋晚期,鈞窯開始為宮廷供應禦用器物,有盤、碗、爐、瓶等器形,並燒製尊、彝等仿古器。花盆造型有葵花形、蓮花形、海棠形、鼓形、方形等,竭盡變化之可能,色彩鮮豔,形態優美。
官窯於北宋末年設於開封,專燒宮廷用瓷。胎土呈鐵色,釉色以粉青為代表,又時顯如蟹爪紋的自然開片,口沿及足部因釉汁較薄而露胎色,稱為“紫口鐵足”,在勻淨幽雅中顯示色質的對比和變化。
官窯是專為宮廷所控製的瓷窯。汝窯、鈞窯、景德鎮窯、耀州窯、龍泉窯等處所出的產品,雖然供奉內廷,但隻是官方監製。北宋時,直接隸屬於宮廷的官窯隻有政和、宣和間的汴京官窯,南渡以後,在鳳凰山、烏龜山下重建杭州官窯。
宋室南渡後,又先後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設“修內司窯”及“郊壇下窯”,燒有粉青及蜜臘黃等釉色,胎薄釉厚,除燒盤碗等用器外,多仿上古青銅禮器。
耀州窯窯址在同官(今陝西銅川西)漆河兩岸的黃堡鎮一帶,舊屬耀州,此地瓷窯密布,俗稱十裏窯場。耀州窯興起於唐代,所產青瓷受越窯影響,有印花、劃花、刻花及透雕等多種手法裝飾。造型規整而風格渾厚,尤以刻花技巧見長,所刻花紋,依器物及圖案主次,分出高低深淺多種層次,刀鋒犀利,線條豪放灑脫,有的近於浮雕,立體感很強,在花辦及流水部分又巧妙地用梳狀工具劃出成排的陰線,形成優美細膩的效果。又因釉汁施於起伏的花紋上。自然形成厚薄不勻,而使釉色深淺出現變化。其釉色基本呈現橄欖綠和淡青色,沉靜素雅,裝飾紋樣題材豐富,有花卉、禽鳥、魚水、嬰戲等。耀州窯具有民間剛健清新的風格,在宋代除燒造大量民用瓷外,也曾為皇室看中,神宗元豐及徽宗崇寧時為宮廷燒造貢瓷。在考古發掘耀州窯北宋層的堆積中曾有飾有龍紋的破碎瓷片,此種帶龍紋的瓷片又曾在北京廣安門外地下出土,當是金滅北宋後從開封宮中掠到燕京的。耀州窯在金代仍
繼續燒造,河南、陝西等地的一些瓷窯也受耀州窯的影響。
龍泉窯窯址在浙江龍泉,是繼越窯之後出現的南方青瓷名窯。該地瓷窯密布,產量極高,大量出口,他創燒於北宋,極盛於南宋晚期,元代繼續興隆,明代中葉以後走向衰落。
龍泉窯胎體為灰白色,造型優雅洗煉,釉色青翠,如玉一般的純淨溫潤,有粉青、梅子青等色,白胎厚釉,往往在器物轉折處因釉層較薄而露出胎色,形成“出筋”效果,從而打破釉色的單調感,顯得更加清新典雅。常見器物有碗、盤、瓶、壺等類,有的在器物上用堆貼或浮雕手法加以裝飾,如在盤中心堆貼出雙魚圖案,頗為別致。在龍泉燒造的又有“哥窯”,其器物表麵布滿因釉料與瓷胎燒造中膨脹係數不同而形成的斷裂的紋片,別有一種自然古樸而典雅的趣味。
哥窯在浙江省龍泉縣境內,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哥窯是南宋重要的青瓷生產基地。
哥窯的青瓷釉色有淡青色、米黃色、墨綠色,以淡青色為上品。哥窯青瓷最大的特征就是以製造開片瓷著稱。紋片交錯而成細眼者,稱為“魚子紋”;如果紋片細碎,便稱為“百圾紋”;如果紋片較大則稱為“冰裂紋”。另有一種“金絲鐵線”開片瓷,黑色裂紋與黃色裂紋交織,形成了色彩的層次變化,風格古樸自然,這是哥窯開片瓷區別於官窯開片瓷的重要特征。南宋哥窯器物的器形有瓶、爐、洗、盤、碗、罐等。
白瓷
定窯以燒白釉瓷為主,窯址在今河北曲陽,其地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其曆史可上溯至唐代,至北宋而達極盛。定窯白瓷中以白中泛黃、溫潤如象牙者為佳,胎質堅細,器體很薄,裝飾手法以刻花、印花及劃花為主。圖案紋樣極為豐富,常見者有牡丹、荷花、菊花、石榴、龍紋、魚水紋等,線條活潑流暢,印花精細嚴謹,結構巧妙,暗花在器表上因深淺不同而呈現出微妙的光彩變化,具有沉淨雅致而華美的藝術效果。定窯燒製瓷器的樣式品種很多。1969年在河北定州靜誌寺真身舍利塔基和淨眾院舍利塔基的地宮中發掘出數量眾多的北宋定窯瓷器,僅靜誌寺塔基中就出土有杯、盤、碗、碟、洗、瓶、盒、罐、香爐、淨瓶等,共達百件之多。定窯也燒製瓷枕,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定窯白瓷孩兒枕造型生動而別致,是定窯中的精品。定窯還燒造黑釉(俗稱黑定)和醬釉(俗稱紫定)瓷器。燒造時為避免變形,故多覆燒,可以大幅度提高產量,但器口無法掛釉真形成“芒口”,每施以銅及金、銀鑲邊,稱為“扣器”,雖構成華貴效果,但也是其缺陷。北宋亡後,金朝仍生產定窯瓷器。屬於定窯係統或受定窯影響的瓷窯分布於山西、四川乃至江西等地,如山西的平定窯、孟縣窯、陽城窯、介休窯、四川彭縣窯及江西吉安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