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窯在今江西景德鎮市,從唐以來即燒造青瓷和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間所產白瓷,
釉色滋潤,光致茂美,進禦宮廷,器底有“景德年製”字樣,因而聞名全國。宋代景德鎮所燒瓷器以影青瓷最具代表性,釉色白中泛青,胎質致密,晶瑩透徹,純淨如玉,優雅含蓄,也稱為青白瓷。有的器物用印花、劃花、刻花、貼花裝飾,品種有碗、盤、盒、瓶、燈盞、注子等日用器皿。安徽宿鬆出土的一件青白瓷注子碗,是將壺與溫酒器配置成一套,釉色細膩白中泛青,溫酒器設計成花辦形,壺嘴和把手皆細長流暢,壺蓋的蓋紐塑成蹲獸形,是宋代景德鎮青白瓷中的代表之作。景德鎮燒造青白瓷,與北方定窯應有一定關係,特別是靖康之變以後,北方一些燒瓷工人南遷,將燒製白瓷的技藝帶到南方,遂與當地燒瓷工藝相結合,而產生新的品種。該地在宋代燒瓷已具相當規模,據元代蔣祈《陶紀》載,景德鎮窯在宋時多達三百餘座,還影響到江南不少瓷窯,如江西南豐、吉州,福建德化、泉州、建寧,湖北鄂州,湖南益陽、衡陽等,從而形成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青白瓷體係,其影響之大超過以前任何陶瓷窯係。
窯變
鈞窯窯址在河南禹縣神垕鎮,該地古代稱為鈞州,故將其所燒瓷器定名為鈞窯。鈞窯屬青瓷係統,但燒窯工人創造了以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使青瓷釉色上泛出海棠紅、玫瑰紫之類的色彩,鮮豔絢麗,如夕陽彩霞,神奇變幻,打破了單色釉的局麵,為後世紅釉陶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宋代陶瓷中頗具特色的品種,這種釉色的變化稱為“窯變”。鈞瓷的燒造成功,在宋代頗有影響,許多地區群起仿製,形成鈞窯體係,同時也受到統治者的注意,徽宗時期就在該地專門設置官窯燒製尊、彝、盤、洗之類觀賞品。又大量燒造花盆,有圓形海棠形的多種,現今所見宋代圓形花盆,盆口成菱花狀,盆身製成棱形,像一朵盛開的花朵,施以鮮豔的紅釉,異常美觀,據認為此物應是當時禦花園中陳設所用。
黑瓷
宋代“鬥茶”盛行之風,對茶具要求很高,從而促進了黑瓷的生產和製作技藝的提高,建窯和吉州窯的黑瓷名重一時。
建窯窯址在福建建陽永吉鎮,是宋代著名的黑瓷產地。建窯的工匠在處理黑釉上有獨特的手法,從而形成了建窯黑瓷豐富的裝飾效果。建窯最為著名的是“兔毫釉”,碗內紺黑發亮的釉麵上,細絲條紋並列,閃現銀色光澤,與黑底形成強烈對比,它狀如兔毫,猶如雨絲在飄動,故而得名。此外,黑胎黑釉的碗盞,徹黑有澤,稱為“烏金釉”,呈現銀色圓點結晶的叫“油滴釉”,黑釉中有斑點的又叫“鷓鴣斑’。黑瓷的碗盞造型多為敞口,有些還供奉宮廷。現今出土的建窯黑瓷殘片,器物底部刻有“供禦”、“進盞’等字樣,可見當時“鬥茶”之風巳滲透到了宮廷內府。建窯黑瓷還經日本僧人帶往海外,稱為“天目盞”。
吉州窯,在江西吉安縣永和鎮,始建於五代,曆經北宋的發展,至南宋達到鼎盛期。吉州窯中的“玳瑁釉”,褐、黃交相輝映,品質上乘,最得“鬥茶”者稱讚。吉州窯的“油滴盞”也是名品。吉州窯的工匠創木葉貼花、剪紙漏花法,在碗盞內壁裝飾剪紙花和樹葉紋,巧奪天工,頗具匠心。
白地黑花瓷
磁州窯窯址在今河北磁縣的觀台及彭城等地,為具有地方及民間色彩的民窯。以燒造白釉黑花瓷為主,也有白釉褐花、黑釉褐花、綠釉黑彩、低溫綠釉等品種,還有在釉上加以雕刻進行裝飾的雕釉,手段多種多樣,明快活潑,別具一格,在北方形成獨特的磁州窯係。磁州窯主要生產民間日常生活用瓷,如盤、罐之類,也燒造大量瓷瓶及陶枕。裝飾花紋有花鳥、人物、山水等,花多作折枝,枝葉舒展,筆墨豪放,人物、山水具有很強的繪畫性,多在“開光”中布局。所燒梅瓶造型和紋樣都極完美,陶枕的裝飾圖像最為精彩,有天真可愛的嬰戲圖,描繪娃娃釣魚、踢球、放風箏、趕鴨等富於生活情趣的畫麵。山水畫景物富有詩意,勾皴點畫亦吸收了當代水墨畫的技巧。還有的在上麵書寫詩句或諺語,如“過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尋宿,雞鳴早看天,古來冤枉者,盡在路途邊”。也有的製成獅、虎等形象。有的陶枕印有生產者的戳記,如“張家造”、“劉家造”等。磁州窯的產品,大量供應北方各地民間使用,其風格也對北方河南、山西等地的民窯產生了很大影響,如河南登封窯、鶴壁集窯、禹縣扒村窯、山西介休窯等,皆屬於磁州窯係。
青花和釉裏紅
宋代以前以單色瓷為主。圖案裝飾大都用印花、刻花方法,唐代長沙窯首開在瓷器上繪畫之新風。宋代磁州窯更加以發展,元代時青花及釉裏紅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明清彩畫瓷發展開創出新局麵。
景德鎮等地白瓷燒造水平的提高,為釉下彩畫瓷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元代景德鎮的主要成就是燒成青花和釉裏紅。青花瓷改變唐宋陶瓷主要以印花、刻花、劃花為裝飾的方法而用繪畫表現,自由揮灑,白地藍花,清新素雅,頗有水墨畫的意趣。常見的裝飾紋飾有鬆、竹、梅、牡丹、菊花、荷花、纏枝蓮、芭蕉、湖石及龍、風、鶴、鹿、鴛鴦、鳥雀、魚類等,也有裝飾曆史戲曲故事者。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花鬆竹梅紋爐》,器物高大,造型莊重優美,圖飾豐滿,繪畫技巧嫻熟,是元青花中的精品。上海博物館藏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人物生動,情節鮮明,裝飾和繪畫處理得相當諧調,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釉裏紅釉是將一定的含銅物質作為著色劑調入釉中,用之繪瓷,燒成後出現濃豔的紅色花紋,白地紅花,熱烈豔麗。釉裏紅燒製需要很高技巧,元代尚處於初創階段。燒出的器物往往色澤不夠純正,到明初時期才開始成熟,但元代的創造功不可沒。
染織工藝
絲織
北宋時代有汴京綾錦院、蘇州織造局和成都錦院之設,南宋外攘之務緊急,成立大茶馬司馬院,生產規模更加擴大,以換取少數民族之馬匹供給軍需。此外,北宋時代在江寧(南京)、潤州(江蘇鎮江)、常州設有織羅務,湖州(浙江吳興)設有織綾務,杭州設有織錦務。
宋錦花色品種繁多,試檢閱《蜀錦譜》、《夢梁錄》、《輟耕錄》、《天水冰山錄》、《齊東野語》、《宋史輿服誌》等書,即可知其大略。名色有八答暈、六答暈、盤球、簇四金雕、翠地獅子、青綠雲雁、真紅大窠獅子、雙窠雲雁、大窠馬大毬、葵花、宜男百花、天下樂、織金仙鶴、織金穿花鳳、織金麒麟、青綠瑞草雲鶴、青綠如意牡丹、真紅雪花毬、櫻挑、天馬、聚八仙、寶照、方勝練鵲、重蓮、鸂鶒、百花龍鳳、盤絛翔鳳、樗蒲、貝紋、靈鷲雙鳥、靈鷲對羊、絨背、起線鹿胎、閃褐、間道、織金、真紅水林檎、青紅撚金……不下百餘種。